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巴彦淖尔:以文化之力构筑共有精神家园
发布时间:2025-04-30 11:44:07 记者:杨阳/文 通讯员:付化鹏/图 编辑:党琦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剧照(资料图)

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

近年来,我市以“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工程为抓手,将文化浸润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生动实践,从非遗工坊的指尖传承到文旅融合的创新表达,从校园教育的文化浸润到文艺创作的深情礼赞,构筑起以文化为纽带、以交融为底色的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

指尖经纬

传统技艺焕发现代生机

在位于乌拉特中旗“金石交”同心创业街的北疆文化文旅产品研发推广中心,传统工艺与现代设计碰撞出璀璨火花:以阴山岩画为灵感设计的陶瓷鎏银碗、融合刺绣与玛瑙玉石的“融·景”饰品、纳米雕刻技术加持的“龙腾四海”挂件……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基因的文创产品成为市场爆款,单月销售额突破6万元。

北疆文化文旅产品研发推广中心楼上的铜银器制作工作室内,手工艺人们正忙着赶制订单。“叮、叮、叮……”锤子与錾子的碰撞声在工作室内回荡,市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乌拉特中旗手工艺协会负责人白玉龙正在为一套银碗錾刻最后一道云纹。

“通过深耕‘金石交’产品的文化解码与创新研发,我们将传统工艺转化为可触摸的文旅符号。”白玉龙说。

截至目前,白玉龙的工作室已经带动10余名匠人就业。“老祖宗的手艺不能躺在博物馆里。”白玉龙指着正在直播的90后学徒说。手机镜头前,那名年轻人正向各地网友展示着精心制作的铜银器手工艺品。

为破解传统手工艺“小散弱”困境,乌拉特中旗于2021年打造了占地面积3100平方米的“金石交”同心创业街,开展乌拉特铜银器、乌拉特服饰、石雕石刻、珠宝玉石、奶食品等特色产业研发和加工销售,搭建“金石交”品牌产业链。通过整合零散手工艺人,统一培训、品控与线上线下销售,将产品推向全国。目前,已培育企业7家、个体工商户3家,开发乌拉特服饰、铜银器、刺绣等9个类别500多种产品。仅2024年,“金石交”品牌产品销售额就达3200万元,带动就业90户、450余人,牧区工坊的匠人年收入增长超30%。

“这些作品不仅是商品,更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载体。”白玉龙告诉记者,研发推广中心会定期邀请手工艺人讲述作品背后的文化交融故事。如今,“金石交”品牌不仅带动经济发展,更成为讲述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鲜活样本。

2024年,乌拉特中旗人民政府又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内蒙古民族文化产业研究院开展校地合作共建,精心打造“黄河故岸阴山下  金石之交在草原”北疆文化品牌。从93件国家级文物中提取各民族共享的文化符号,并结合当地传统铜银器制作、刺绣、擀毡等,研发出一批做工细腻考究、极富寓意的北疆文化品牌系列、“非遗+文物”“双国宝”文旅产品。

文教互融

教育沃土培育共同体根基

“昭君出塞促进了汉匈和平,她的智慧与胸怀值得学习。”在临河区汇丰学校,五年级二班的学生们正在课堂上交流着自己对昭君出塞的见解。该校少先大队辅导员彭清华介绍道:“学校各班级每周召开一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主题班队会。这学期,学校还面向四、五、六年级学生开设了《中华民族大家庭》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课程,以12课时的深度教学,讲述各民族历史渊源与特色文化,引导学生认识民族团结的重要意义,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基础。”

“通过《中华民族大家庭》课程,我学到了好多课本之外的知识。原来我们中华民族大家庭里有这么多悠久灿烂的文化。”五年级三班学生陈一诺说。

去年以来,我市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各个环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深度融合,推进各民族文化与立德树人有机衔接,形成了全市教育系统自上而下、全员参与、自觉主动学习的工作氛围。与此同时,全市各中小学校也将非遗体验融入课堂,开设蒙古族刺绣、河套剪纸、阴山岩画临摹等特色课程,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感悟中华文化多元一体。2024年,我市累计开展民族团结进步主题教育500余场次,“京蒙手拉手·中华一家亲”“红领巾爱祖国·石榴籽一家亲”“石榴籽共绘同心圆”等各类实践交流活动332场次,覆盖学生10万余人次。

艺韵生辉

文艺精品奏响时代强音

近年来,我市创新方式,打造了一批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主题剧目,创作了一批接地气、有温度、正能量的文艺作品,不断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抓手有形、受众有感、教育有效。

市直属乌兰牧骑(市歌舞剧院)去年原创的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以讴歌和弘扬“三北精神”为主题,讲述了几代林场治沙人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演出中,震撼的舞台效果、演员精湛细腻的表演让观众大饱眼福。“这部戏让我们看到平凡英雄的伟大。”市民王先生观看后感慨道。

去年以来,我市深入推进“籽籽相拥·同心筑梦”“十个一”工程,编创“一首歌”“一部剧”,重点创作了《乌梁素海》《好大一棵树》2部剧、《阴山记忆》《河套民俗文化展演》2个沉浸式演艺,发布了原创歌曲集《温暖的嘱托——歌声里的巴彦淖尔》,打造了“爱我中华”主题展馆,推出了“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和“相约几字弯·共绘中华情”非遗优秀节目展演2个国家级群众文化品牌,举办了“总书记来到我家乡”等20余项主题展览,“千里阴山·千古岩画”巴彦淖尔阴山岩画艺术巡展在北京、青岛、郑州等地精彩亮相。

文化精品是推进北疆文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今年,我市继续推进文艺精品创作,现已推出本土儿童科普广播剧《弥弥旅行记》,下一步还将推出电影《荒漠之子》,出版长篇小说《石吼》《天水湾》等。同时,将进一步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完成文物“四普”实地普查任务,建立全市不可移动文物资源总目录,创建自治区级河套文化(巴彦淖尔)生态保护区,建设河套文化艺术体验中心。

山河共鉴

文旅融合绘就同心画卷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

近日,来自深圳的彭雁体育控股有限公司CEO黄嵩正带着工作人员考察“渡·阴山”研学路线。“我希望能带更多深圳的小朋友来到巴彦淖尔,了解这里的地质地貌,体会这里厚重的人文历史。”黄嵩兴高采烈地说。

在巴彦淖尔,文旅市场“四季常青”,一系列沉浸式、体验式文旅活动呈现给广大游客一个“宝藏城市”。我市以旅游为介,推出“三北奇迹”生态治理游及“渡·阴山”、千年基业·畅游黄河“几字弯”研学游等26条精品线路,架起民族团结“连心桥”。其中,“渡·阴山”自驾穿越之旅线路获评自治区自驾游品牌线路。

今年4月18日,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实训基地举行了2025年开营仪式。该基地编制了25万字的国防教育理论课程和60节军事实操课程,策划推出“铭记抗战历史、弘扬民族精神”等9个主题班次,串联长城遗址、乌不浪口抗日烈士陵园等6处红色地标,打造“行走的思政课”。目前,乌拉特中旗已形成多点支撑、协同发展的红色旅游大格局,结合乌拉特草原风蚀山地景观、走西口民俗、阴山自驾探险,形成浑然一体、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国防旅游精品线路,用红色文化带领游客沉浸式体验“北疆国防文旅”特色;打造形成乌拉特中旗国防教育实训基地——川井国防小镇——甘其毛都镇——石哈河镇——牧羊海兵团文化展馆等研学线路。

今年,我市还将完善提升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乌拉特中旗“金石交”同心创业街等非遗特色街区,加强创意设计和科技赋能,培育非遗网红打卡地。通过“旅游+百业”,催生更多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升级打造旅游“四地”,擦亮“畅游四季”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