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推荐
磴口县:绿“锁”沙海育新机
发布时间:2025-04-29 09:40:46 记者:袁雅芹 编辑:党琦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暮春时节,行走于磴口县乌兰布和沙漠腹地,308防沙林带犹如一道绿色长城,给沙漠“锁边”,守一方百姓。从高处远远望去,沙漠中,草成格、林成网、光伏成海,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磴口县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达426万亩,占县域总面积的77%,曾经饱受风沙肆虐之害。如今,磴口县不断丰富和发展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协同推进、相得益彰的新路,一幅沙地增绿、经济增效、农民增收的画卷在这里徐徐展开。

联防联治

引导更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近日,在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种质资源库,磴口县、中国林科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的干部职工一起参与义务植树,栽植沙棘500亩。

“磴口县产业治沙难度大,需要加大投入,发动更多群众参与。”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边干边说。

今年以来,在推进内蒙古西部荒漠综合治理项目中,磴口县参照以工代赈的方式组织当地农牧民参与工程固沙和人工造乔木林、灌木林建设。在造林整地、苗木栽植、浇水施肥、抚育、管护、补植补造、围栏架设、沙障铺设及维护等用工密集环节,优先向当地群众或村组合作社提供就业岗位,切实带动农牧民群众就近就地就业。目前,已吸纳以工代赈务工人员260余人,发放劳务报酬580万元。“我家地少,一年下来收入不了多少。后来我就到王爷地肉苁蓉产业治沙示范基地打工,一年能挣十几万元。”磴口县渡口镇新地村村民杨少兵乐呵呵地说。

不断提高群众参与积极性的同时,磴口县还激励引导更多社会力量参与防沙治沙。

在磴口县蒙能160万千瓦光储+生态治理项目区,一排排光伏板犹如一片“蓝色海洋”,工人们正在光伏板下压制草方格。“磴口县抓住新能源发展机遇,开启‘借光治沙’之路,现已建和批复在建新能源装机达542.66万千瓦,光、林、草、药融合发展的‘光伏+生态治理’面积达13.6万亩。”磴口县发改委主任汪军说。

近年来,磴口县先后引进国电投、大唐等几十家企业建设乌兰布和沙漠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创新“板上发电、板间种植、产业跟进、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发展模式,为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总结形成了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经验。

治沙害用沙利

因地制宜发展沙产业

眼下,磴口县肉苁蓉进入采挖季。走进位于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温都尔毛道嘎查的王爷地肉苁蓉产业治沙示范基地,放眼望去,成片的梭梭覆盖在无边的沙地上,生机盎然。梭梭下,一根根肉苁蓉破土而出。内蒙古王爷地生物制品有限公司创始人魏均俯身刨开沙土,小心翼翼地取出一根细长的肉苁蓉,“挖时要小心,不能伤了梭梭根,更得回填沙土,保护好治沙成果。”

十几年前,在磴口县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背景下,魏均创办公司,带领员工栽植梭梭,并在梭梭根部嫁接肉苁蓉。公司创新推广“光林药牧”融合发展沙产业模式,高效利用沙化土地,把沙漠资源变为土地资产,成功锁住了肆虐的黄沙,成为我市药材种植领域的领跑者。

“基地种植梭梭3万亩左右,今年预计可采收肉苁蓉约5000亩,每亩收益预计可达2000元。”魏均说,采挖的肉苁蓉将运送到公司,通过质检、洗润、晾晒等环节,加工成切片、代饮茶、超微全粉、植物饮、配制酒等多种品类,通过线上线下销往全国各地。

走进魅力磴口特产旗舰店,肉苁蓉、华莱士瓜、沙漠甜糯玉米等特产琳琅满目。“随着磴口县沙产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与磴口县众多企业深度融合,在售的沙生产品涵盖80大类、300多个小类,去年营业额达450万元。下一步,我们将通过线上引流获客、线下消费体验的‘O2O模式’,让磴口县的产品行销全国。”磴口县乐享百湖电子商务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王红霞说。

沙漠土地资源、光热资源、风能资源、生态资源富集,是发展特色有机产业的宝贵资源。近年来,磴口县立足特色资源,优化产业布局,以提质增效为重点,积极引进企业,着力培育壮大经济林果、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草药材、生态旅游、光伏+生态治理等产业。目前,全县种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14万亩,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1万亩,优质牧草近50万亩,沙产业年产值突破10亿元,逐步形成了以沙漠绿化为基础的生态修复、生态农牧业、生态光伏、生态旅游融合发展的生态产业综合体系,推动沙漠治理步入“以治促用、以用促治”的可持续治理阶段。

节本增效

科学合理“绿色”治沙

走进磴口县千亩沙生灌木育苗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大棚内,只见梭梭、四翅滨藜已吐露新芽,工人忙着装杯育种。

该基地采取规范化种子育苗,利用水肥一体化技术,通过科学管理、合理控肥,繁育适应本土生长、防风固沙效果好的沙生灌木种苗。今年,基地可出苗8000余万株(其中,梭梭4000万株、四翅滨藜4000万株、文冠果等200万株),预计亩均出苗约10万株、纯收益约2000余元。“苗木出圃后,可满足全县2026年春季光伏治沙、生态治理等用苗需求,有效减少了对外地苗木的依赖,降低了运输和储存成本。此外,还可以向周边地区销售约3000万株,实现增收。”韩应联介绍道。

当下,乌兰布和沙漠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正因地制宜改良沙障铺设技术,同时就地取材,选用小麦、向日葵等农作物秸秆进行试验示范工程固沙作业,既降低了压沙成本,又提高了治沙成效。

今年以来,磴口县深入挖掘本土防沙治沙用材资源,实现防沙治沙增绿降本,为乌兰布和沙漠生态治理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使用本地农作物秸秆制作沙障,既节约材料和运输成本,又节省人工劳务成本。经初步测算,利用小麦、向日葵秸秆等材料固沙,每亩成本要比稻草低100元左右。”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局长吴彦杰说。

目前,磴口县已委托县国有企业蒙晟公司收购储藏麦草3500吨、芦苇900吨,订购稻草2.5万吨,既促进了农民增收,又实现资源合理利用。在大规模推进植树造林、工程固沙过程中,磴口县还将沙障铺设机、固沙机、自走式压沙机、一体化植树机等应用于光伏+生态治理工作中,不仅缩短了工程周期,还降低了人工成本。

在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线流沙联防联治攻坚区,记者看到,一排排麦草网格向远处延伸,形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紧紧锁住了流动的沙丘。

“我们在项目区开展阻沙入黄生态治理,进一步完善推广‘磴口模式’,实施工程固沙+灌木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农牧民利益联结治理模式。今年,项目区计划完成生态治理8.2万亩,其中,工程固沙结合灌木林地5万亩、退化林修复0.6万亩、森林抚育2.6万亩。”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何文强介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