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杭锦后旗二道桥镇扎实推进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集中整治工作,让广大基层干部放开手脚、轻装前行,有更多时间和精力抓落实、促发展、办实事。
如今,走进杭锦后旗二道桥镇街道、乡村,基层干部的脸上少了疲惫、多了笑容,群众的心中少了抱怨、多了满意,这一切,正是基层减负工作带来的可喜变化。
“指尖”松绑,走街串巷时间多了
“现在镇里更注重实地了解情况,填表报数的压力减轻了不少。”近日,先锋村第三网格长王海瑞正在网格内听取群众的意见反馈,从台账中“脱身”后,他也有了更多与群众密切交流的时间。
王海瑞的轻松得益于二道桥镇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行动。
网格作为社区治理工作的最后一站,连接着千家万户。二道桥镇积极构建“多格合一”的基层治理新格局,17位包村领导直接联系17个网格,配备兼职网格员462名,重点围绕信息采集、居民走访、隐患排查、民意收集等方面开展工作。针对过去网格管理存在的众多微信群多头沟通、反复沟通,重“痕”不重“绩”、跟风点赞、时时待命、多头报送等突出问题,今年,二道桥镇排查梳理,对同类型党务政务、事务服务事项功能重复的工作群进行整合、精减,提升工作群的实用度,着力突出网格服务基层百姓、助力基层治理的功能,让网格员可以深入田间地头有针对性地解决群众需求,大幅提升了网格化社会治理效能。
“最直观的就是手机‘叮叮’的提示音少了。”王海瑞说,现在手机里只剩几个干部交流群,盯群、“爬楼”、回复“收到”的情况少了,服务群众的质量也提升了。
精文减会,下沉一线脚步勤了
减掉的不仅是“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还有会议和收文频次。精文减会的清风带来了工作新风,基层干部跑会的次数少了,从而把更多精力用在和群众“面对面”、为民解忧纾困的实事上来。
“您家有几亩地?今年准备种多少小麦?”春耕春播的黄金期,包村领导干部走村入户,宣传小麦种植补贴政策,落实小麦种植面积。“春忙也要保持房前屋后干净整洁。”说罢,包村领导主动拿起扫帚清理起了墙后的垃圾。这样的场景在二道桥镇很常见。
规范村(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挂牌、减少开会频次、严格限制发文数量、明确村级履责事项清单……一系列基层减负赋能持续发力,镇、村干部们“负担”轻了,有了更多的时间走进村民家中,对粮食种植、安全生产、残膜回收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等重点工作进行传达部署、现场落实。此外,二道桥镇以“入户联心、拉话议事”的形式,发动镇机关干部深入群众当中,在与村民“拉家常”的过程中,积极帮助协调和解决群众反映的困难和问题,将矛盾化解在基层。
“以前我们好多时间、精力都花在写材料、作汇报上,现在会议少了,挂的牌子精简了,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让村民富起来成了我的心头大事。”二道桥镇太阳升村党支部书记昌永富感叹道,基层减负后,他有了更多精力带领村民发展设施农业,通过“党建引领、企业示范、户企共建”的模式,实现企业受益、农户增收、村集体壮大三方共赢,集体经济由2022年的不足7万元跃升到如今的近20万元。
权责明晰,为民解忧效率高了
减负担不等于减职责、减担当,而是通过理顺权责,推动治理提效。
最近,二道桥镇正在太阳升村大力推进庭院经济建设,镇村干部走进农户家中,帮助群众根据自家条件规划设计院落、清理杂草杂物、协调机械设备,尽早凭借自身努力实现增收致富。在入户过程中发现有许多老人独自居住,社保验证多是跑到便民服务大厅,找工作人员办理。二道桥镇社保工作人员向干部们讲解了验证流程,大家一边帮忙改造庭院,一边代办社保验证,极大地方便了群众,帮助他们解决了燃眉之急,获得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这是明晰权责后,让基层干部卸下“包袱”,为民解忧办实事的缩影。二道桥镇党委副书记高秉宪感受很深,他说,过去,群众常拿着亲属关系证明、户籍证明、婚姻状况证明等来镇里盖章,但有些事情镇里办不了,让居民多跑路。现在,杭锦后旗探索梳理乡镇职责事项,把不归镇村的职责收回相关部门。职能职责清晰了,全体干部卸下“包袱”,轻装上阵,严格按照清单履职,在明确权责中大家想干事、肯干事,有更多精力上门入户,提供惠民服务。
基层减负为二道桥镇带来了新气象。今后,二道桥镇将持续巩固拓展减负成果,让全镇上下凝聚起真抓实干、担当作为、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