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行走在乌拉特前旗的乡村社区,一幅基层治理的生动画卷正徐徐展开。各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内,理论宣讲内容紧扣形势实时更新;乡村文化站里,村民们自编自演的移风易俗快板赢得阵阵喝彩;社区网格服务站里,红马甲志愿者为独居老人送去温暖陪伴……
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乌拉特前旗通过阵地联动、机制创新、服务下沉,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群众自治+文化浸润”的基层治理新路径,形成“四级阵地全覆盖、移风易俗树新风、志愿服务惠民生”的文明实践新格局。
全域覆盖构建服务矩阵
眼下正是牧区接羔保育的关键时期,在乌拉特前旗沙德格苏木,由流动服务车改造而成的“移动文明实践站”穿梭在各嘎查村之间,把牧民亟需的防疫知识、技术指导、惠民政策、健康义诊等服务送到家门口。短短一年时间,“移动文明实践站”已深入牧区开展“微服务”500余次,惠及牧民2.3万人次。
类似的特色服务在乌拉特前旗如雨后春笋般全域开花。当地以党建为纽带,整合原有的党群服务中心、文化站所等资源,打造理论宣讲、文化活动、志愿服务等功能全覆盖的15分钟文明实践服务圈,建成“1个中心+11个所+108个站+30个特色点”的立体式文明实践网络,真正实现了“群众在哪里,阵地就延伸到哪里”。
志愿赋能打造服务品牌
70岁的退休职工范志佺常常穿上红马甲,出现在各个志愿服务活动现场,心灵手巧的他帮群众磨菜刀、补车胎、检修电路……作为北疆楷模,他组建了“范志佺志愿服务队”,发展队员400多名,常年活跃在乌拉特前旗的城镇乡村,热心开展志愿服务,深受群众欢迎。
像这样的志愿服务队在乌拉特前旗比比皆是。当地构建起“1+8+N”志愿服务体系(1支总队、8支常备队、200余支特色队),每年开展活动超2000场次。志愿服务的内容也丰富多彩,从理论政策宣讲、文化文艺服务、医疗健身等大众服务到关爱留守儿童、残障儿童、孤寡老人等特定群体,从常态化服务到群众点单式精准服务,多种多样的志愿服务如涓涓细流渗透到各个民生领域,成为当地文明实践的流行风向标。
破立并举推进移风易俗
“彩礼不超过6万元,婚宴控制在20桌以内,这都写进咱们村规民约啦!”在大佘太镇红明村的村民议事会上,村民代表们热烈讨论着新修订的村规。通过“红白理事会+积分制”的组合拳,当地大操大办现象明显减少,村民把省下的钱投入养殖合作社,致富的劲头越来越足。
针对高价彩礼、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乌拉特前旗将移风易俗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工程,创新通过“板凳课堂话新风”志愿宣讲、积分制管理、评选文明家庭、打造文化墙绘、宣讲家风故事、组织青年联谊活动等多种方式重塑文明乡风。在具体实践中,采取“软硬结合”的治理智慧,既有刚性约束——全旗所有行政村将移风易俗纳入村规民约,建立“红黑榜”公示制度;更重柔性引导——组织民间文艺骨干创作小品、快板书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让文明理念春风化雨、深入人心。截至2024年末,全旗文明镇创建率达90%,旗级以上文明嘎查村达84%,全旗婚丧嫁娶平均支出明显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