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丨巴彦高勒镇:凝心聚力描绘和美乡村新画卷
发布时间:2025-04-01 10:58:37 通讯员:孟姣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始终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依托自身地理位置优势、境内厚重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田园风光,大力发展沿河、沿路、沿沙经济带,着力打造城郊休闲、生态农业旅游胜地,着力构建“互嵌式发展”基层治理新格局,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绘就民族团结进步新画卷。

田园风光扮靓乡村颜值

天气转暖,春意渐浓,进入三月以来,踏青观景,采摘果蔬成为人们在闲暇时候的最佳选择。

巴彦高勒镇城关村的采摘园里,放眼望去,园内绿意盎然,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普罗旺斯西红柿挂满枝头,一排排翠绿鲜嫩的水果黄瓜舒展自如,水灵灵、脆生生的新鲜果蔬让人胃口大开、垂涎欲滴。前来采摘园的游客们携家带口,络绎不绝,一边品尝着美味可口的新鲜果蔬,一边拿出手机记录下这轻松开心的难忘瞬间,欢声笑语飘荡在采摘园内……据了解,城关村采摘园占地300余亩,有温室46栋,每栋温室年纯收入达2万~3万元。在增加农户自家经济收入的同时,也产生不少用工需求,吸引附近村民到园里打工挣钱。近年来,城关村党支部依托位于磴口县城郊接合部的有利区位优势,鼓励村民利用房前屋后院落空间、闲置房屋、土地、圈舍等资源,高质量发展庭院经济,建立特色采摘园,拓宽增收渠道。

特色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阳春三月,走进位于巴彦高勒镇北滩村的华莱士智慧产业园,一座座温室大棚整齐排列,棚内藤蔓翠绿,圆润饱满的蜜瓜挂满枝头,散发出诱人的香甜气息。村民们穿梭其间,忙个不停,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近年来,巴彦高勒镇积极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用活管好少数民族发展资金,在北滩村建设华莱士智慧产业示范园区,其中少数民族发展任务资金投入200万元。通过核心区的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周边农户种植温室反季节华莱士1000亩,带动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66万余元,周边瓜农人均年增收5000余元,带动了乡村特色产业发展振兴,让周边农户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增收,为和美乡村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

生态治理实现绿富同兴

如今,位于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嘎查的二十里柳子度假村,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旅游网红打卡地。这里紧靠黄河北岸,濒临乌兰布和沙漠东部边缘。十几年前,这片土地还曾是一片光秃秃的平滩地,每年风沙肆虐,周边群众苦不堪言。磴口县委、县政府通过大力组织实施“三北”工程等国家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建设,使沙区植被覆盖率明显提高,生态环境得到有效改善,实现了由过去的“沙进人退”到如今的“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折。现在,经过长期治理开发,这里环境优美,草木林立,宛如世外桃源。通过大力发展沙生产业和旅游业,打响生态绿色有机名片,让当地村民真正感受到生态治理带来的良好效益。

每年七八月份旅游旺季,这里就成为周边旗县游客避暑休闲的理想胜地,每天游客爆满,热闹非凡,各类团队“研学游”、家庭“自驾游”纷至沓来,每天接待量在300人次左右。“铁锅炖大鹅、特色鸡勾鱼、家常炖大草鱼……”等各类绿色有机、风味地道的河套农家菜,更是让游客们大饱口福,赞不绝口。在游客数量不断攀升的同时,景区旅游设施也得到不断完善,新建的一座座生态木屋别墅,让游客们宾至如归、尽情回归自然、释放自我。

基层治理促进民族团结

人勤春来早,春耕备耕忙。这几天,走进巴彦高勒镇旧地村,只见广袤的田野上农机轰鸣,人影穿梭,二十余位身着印有“巾帼志愿者”字样马甲的“村嫂”们正与其他村民一起平整土地、拉粪施肥,干得热火朝天。

据旧地村村嫂服务队队长丁丽珍介绍,旧地村是巴彦淖尔市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村,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民族村。村嫂服务队成立于2017年,现有26人,是一支由妇女、党员和网格员共同组建的互帮互助志愿服务队,在农业生产、扶贫帮困、党的民族政策宣传、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组织开展方面样样缺少不了“村嫂”服务队的身影,真正顶起了村子里的“半边天”。

作为全镇的微治理示范点和“枫桥经验”试点村,近年来,旧地村以党建为引领,创新实行“12345”基层治理工作法,实现了村民诉求“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的目标,为各族群众安居乐业创造了和谐稳定的良好社会环境。

如今,巴彦高勒镇合理利用生态优势和区位优势,做好“生态+”文章,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的发展模式,带领村民奔上了一条绿色发展、增收致富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