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乡村振兴
电力赋能产业兴 乡村振兴底气足
发布时间:2025-03-31 10:28:56 通讯员:王珏 代妍玮 文/图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内蒙古电力集团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围绕“乡村振兴·电力先行”战略,以建强主网、建密配网、精准服务、绿电赋能“四驾马车”为抓手,为巴彦淖尔特色种植养殖、农畜产品深加工、新能源融合等产业注入强劲动能,助力农牧民增收、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电网升级安全供电有保障

近日,乌拉特后旗团结村鼎峰饲料加工厂内,春日的阳光洒在整齐排列的电气开关柜上,乌拉特后旗供电公司明路供电所“绿野”党员服务队队员正对配电设备进行投运前最后的安全检查。通电后,这座年计划加工饲料36万吨的现代化饲料厂将满足周边地区养殖户的饲料需求,并回收5万吨玉米,极大增强村集体经济,充实乡村振兴“家底”。

针对河套灌区农业负荷密集、季节性用电高峰突出的特点,2024年,巴彦淖尔供电公司投资9754万元实施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累计改造10千伏及以下线路511.84公里,新增配电变压器38台,重点保障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养殖场、冷链物流中心等产业核心区域供电可靠性。2025年,该公司锚定“双碳”目标与乡村振兴战略交汇点,全年计划投资10331万元,以“服务地方经济、保障电力供应”为宗旨,针对河套灌区农业用电的特殊需求,继续加大10千伏及以下线路的改造力度,优化线路布局,提高线路传输能力和供电可靠性,确保农业负荷密集区域和季节性用电高峰期的电力供应稳定,为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升级提供坚实的电力保障。

精准服务特色产业效益好

了解用电需求

近期,乌拉特中旗巴仁宝勒格村设施农业园区内,48座草莓种植大棚在春光中熠熠生辉。掀开3号棚的保温帘,智能温控系统显示屏上跳动着23.5℃的恒温数值,水肥一体化滴灌设备正将营养液精准输送至每一株草莓苗根部。“草莓长这么好,每棚收入三四万元,全凭有稳定的电力做保证。”种植户老王轻触智能温控器屏幕,向笔者展示实时数据。草莓作为反季节特色水果,对温湿度调控、水肥灌溉等环节皆需毫秒级电力响应。从恒温补光到滴灌施肥,再到虫害防治,电力保障无一不起关键性作用。

乡村振兴,电力先行。针对高附加值农业的严苛用电需求,巴彦淖尔供电公司依托“双网融合”服务模式,构建“预防+保障+应急”三级服务体系,按照保民生、促春耕的原则,建立“党员服务队+网格员”排查小组,为草莓、樱桃、蜜瓜等特色种植户制定“一棚一策”,组织电力服务队深入大棚育苗基地,运用红外热成像仪、局放检测仪等设备,对育苗大棚内的照明、温控、灌溉等电力设备进行“拉网式”排查,对大棚配电线路开展不定期“体检”。建立7×24小时“党员服务队+网格员”联动机制,针对老旧线路存在的安全隐患现场制定隐患治理措施,争分夺秒对老化的线路、开关、插座进行更换,全力守护农户的“成长苗”。同时,全力畅通春耕春灌办电“绿色通道”,压缩办电时长和环节,让用户足不出户就能轻松完成缴费、报修、业扩申报。

绿电赋能牧民生活更便捷

在乌拉特中旗巴音乌兰苏木牧民布仁的小院里,电视机屏幕亮起,画面清晰流畅。布仁站在院中,望着那不再闪烁、稳定如常的灯光,高兴地说:“真好,我们也能用上稳定的电了!”长期以来,这里一直受电力供应不稳定的困扰,牧民们虽然依赖太阳能发电,但在阴天和夜晚电器常常无法正常工作。2024年,这里接通网电,牧民的生活翻开了新篇章。

近年来,随着巴彦淖尔供电公司对偏远农牧区延伸电网、通网电工程的实施,曾经“风光互补”用电时代迎来了“电力满格”的新生活。公司克服施工环境复杂、地理交通不便等各种不利因素,2024年为121户牧民通了网电,今年计划投资530万元,致力于让大漠深处的牧民家都能被稳定而充足的电能点亮。如今,稳定的电能不仅极大地改善了边疆牧民生活条件,让生活更加舒适便捷,更为守边巡边提供了极大便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