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走深走实 | 沙拉毛道嘎查:发展特色沙产业 绘就绿富同兴画卷
发布时间:2025-02-27 10:06:15 通讯员:贾新霞 孟姣文/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沙拉毛道嘎查位于磴口县巴彦高勒镇西南部,紧靠乌兰布和沙漠东北边缘。嘎查内居住有蒙古族、回族等少数民族,是一个多民族混居的村落。由于所处的地理位置特殊,历史上,当地深受乌兰布和沙漠的侵扰和危害,生态环境非常恶劣,严重影响了当地各族群众的正常生产和生活。

近年来,沙拉毛道嘎查在各级党组织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地缘优势,发展特色沙产业,拓宽各族群众增收渠道,跑出乡村振兴“加速度”,实现绿富同兴致富梦,建设人和善治宜居宜业美丽乡村。

沙拉毛道嘎查的梭梭林嫁接苁蓉(资料图)

防沙治沙产业发展后劲足

面对严峻恶劣的自然生态环境,巴彦高勒镇沙拉毛道嘎查历届党支部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传承弘扬“三北精神”,加快绿色转型发展,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将治理沙漠、改善人居环境、发展特色产业、带动村民致富作为首要任务。沙拉毛道嘎查原党支部书记刘庆林时刻发挥着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在他15年村支书任期内,始终走在防沙治沙第一线,被当地村民亲切地称为“移动梭梭树”。刘庆林光荣退休后,新一届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蒙古族干部黄文兵从老支书手中接过防风固沙造林接力棒,带领全村各族干部群众大力植树造林,绿化沙漠。

近年来,沙拉毛道嘎查通过“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将村里的1.7万亩荒地整体承包给公司企业经营管理,因地制宜发展梭梭、肉苁蓉等林下经济。党支部带领全村各族党员群众大力开展人工造林,防沙治沙,综合治理沙化土地累计达到3.4万余亩,其中:人工造林1.3万余亩,防沙育林1.1万余亩,梭梭林下嫁接苁蓉经济林1万余亩,成功探索走出了一条“绿色治沙之路”。全嘎查村生态环境发生了根本性转折性变化,植被覆盖率达到80%,擦亮了磴口“绿色名片”。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改善,当地农业种植结构和生产方式也发生了重大变化,拓宽了各族群众就业渠道。农牧民从以前单一种植玉米,发展到现在种植番茄、葵花、西瓜等特色农产品,实现了种植品种多元化;积极推广使用“水肥一体化”、沙漠喷灌滴灌节水技术,北斗导航、规模化种植养殖等先进的农牧业科学技术,实现田间作业机械化、智能化,节省了人力成本,增加了农户收入。农户年人均收入从以前的600元增加到30000元以上。2024年,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到21.6万元,村民人均分红50000元,全村219户各族农牧民走上致富之路,沙窝窝真正变成“金饽饽”,沙荒地变成“聚宝盆”,让各族群众过上了幸福美好的新生活。

党建引领农旅融合气象新

沙拉毛道嘎查创新工作机制,落实防沙治沙责任。在实践摸索中逐步形成了“党支部定组包片+党小组定量包联+党员责任示范林”的治沙体系,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认真履行“林长制”职责,在沙区设立林长制公示牌,严格执行林长制各项工作制度。按照区域划分,将治沙造林、森林防火、林木管护等各项工作责任细化分解落实到各族党员和村民身上,切实做到“沙有人管、林有人造、树有人护、责有人担”,形成各族群众共同参与建设、群治群管的防沙治沙工作格局。发展特色沙生产业,壮大绿色低碳经济。推广“防沙治沙+光伏”模式,积极推进光伏民生工程建设,通过光伏发电、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瓜果蔬菜等特色农作物,成为促进农牧民增收的又一“绿色引擎”。

沙拉毛道嘎查二十里柳子,位于黄河北岸、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和奈伦湖国家湿地公园附近,这里湖、光、沙、色等旅游资源富集,环境优美,草木林立,位于磴口县集中打造的“沿河、沿沙”两条精品旅游线路的重要黄金节点上。近年来,村党支部依托地理优势和资源禀赋,因地制宜发展黄河风情游、沙漠观光游、休闲度假游等特色旅游产业。加大投入开发力度,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将这里打造成为集餐饮住宿、休闲垂钓、观光采摘等于一体的农家乐旅游景区。每逢旅游旺季,日平均接待游客120人以上,周末有时可达700人以上,经济效益可观。沙拉毛道嘎查二十里柳子度假村先后荣获“内蒙古乡村(牧区)旅游接待户”“自治区农牧文化示范户”等荣誉称号,成为磴口县沿沙精品旅游线路上的“标杆式”景区。通过大力发展沙产业和旅游业,沙拉毛道嘎查打响了生态绿色有机名片,让当地村民真正感受到生态治理带来的良好效益。

沙拉毛道嘎查防沙治沙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奋斗史、实践史。通过发展防沙治沙事业,不仅使当地生态环境有了明显改善,还让各族群众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在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的同时,建设各族群众和美幸福家园,用鲜活的事实和生动的实践,有形有感有效阐释各族人民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让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牢牢根植于各民族心灵深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