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学之光点亮内心世界
——王照散文集《藏不住的心事》阅读浅谈
发布时间:2025-02-26 11:06:27 文:高莉芹(临河)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打开王照新出版的散文集《藏不住的心事》阅读,仿佛有一道文学之光照亮了我的内心世界,让我对人生有了重新的思考、认识、体味。不得不说,这是一本自我救赎、激励读者的读本。

生活之光

这本集子收录了作者多年来创作的34篇散文,记录了作者在生活中打拼的点点滴滴,故事性很强,极有阅读吸引力。作为一名底层打工者,他的经历也是改革开放后一代人谋生的经历。通过一系列活生生的生活场景,再现了打工者谋生的艰辛,小人物与命运倔强、努力的较量。

不论在茫茫戈壁滩上,还是在凌乱的工地厂房,作为一名焊工,在繁重的劳动之外,还得与戈壁的狂风暴雪搏斗,这是常人无法承受、难于接纳的恶劣境遇。作者之所以能够坚持下来,是因为除了生活的刚需之外,得益于文学作为滋养,成全了他对未来的希望。

业余时间的阅读、写作,让作者看到除体力劳累之外的另一个世界。而这个世俗之外的文学世界,又犹如一束耀眼的光芒,照亮了他繁重劳动以外的精神世界。通过一支笔,他记录下了戈壁生活的酸甜苦辣。带着一颗追逐星光的虔诚之心,他在文学创作的道路上一步一步跋涉。所有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在一束能够照亮心扉的光芒中都转化为动力,增添了作者勇往直前的勇气。

正如他所说:跪在雪地里焊上面的焊缝还好,冰和冷都能咬牙忍受,躺在雪地上挖开的工作坑边,把头伸进去焊接下面的焊缝,焊接时产生的火星不小心钻到耳朵里,嗞的一声,那滋味真的是钻心地疼,拍不得也打不得,疼得眼泪一颗一颗往下掉,耳膜好像被烧穿了似的,大半天嗡嗡地听不见声音。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总感觉生活欠了我们很多。王照用他的生活经历为我们上了一课:一个人内心有光,就不会因生活而总是怨天尤人,因为这样的人能在生活之中看到生活之外的光亮。

精神之光

散文集《藏不住的心事》所记述的,都是人世间的烟火生活,没有高谈阔论,更没有无病呻吟。34个生动的故事,鲜活的人物,仿佛就是我们的左邻右舍,那样熟悉,那样亲切。所谓的文学感染力正是如此,能够让笔下的故事有滋有味,人物活灵活现,读起来轻松、诙谐。在阅读中,既能体味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同时也能激发思考,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活,感恩时代,感恩机遇,王照的作品具有这样自然而然的代入感。

好的文学作品有一个共同点,即大道至简,引人入胜。王照的作品有一种正气,那就是他历经磨难之后,依旧热爱生活,从没有丧失生活信念。我想,支撑他一如既往攀登生活这座高峰的,是他的精神之光,而点亮精神世界的应该是他钟爱的文学。

我们每个人的精神世界都需要一束光,有的源于内心追逐,有的源于创造性启蒙。有的人研读自然,有的人探究历史,无论深耕于哪个领域,都会产生源源不断的动力。在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写作是王照精神世界的另外一扇窗口。透过这扇窗口,他的眼界早已超越了现实。

他在书中写道:阳光温柔地从空中倾泻下来,冬季的阳光没有其他季节阳光的泼辣,宛如素影,照在大地上。那些被雪覆盖的高大松树,矮小的灌木杂树,冰雪清晰地勾勒出树木的曲线,一棵棵松树就像一座座玲珑宝塔,显得更加多彩多姿。

我想,如果他的内心没有一束光,写不出这样有情味的文字;如果他的精神世界没有一束光,怎能以欣赏的眼光打量戈壁滩上的冰天雪地。是这束光照亮了眼前的一切,树木有了动态,显示出造型。

文学可使人的想象更加丰富,而这又反过来作用于文学,使文学创作更加丰厚。生活固然是文学创作的源泉,但没有灵性的精神之光作为引领,作品深沉的意象就会被稀释。

从王照的作品中,我们也了解了一个残酷的现实:一场病变导致了他残疾。每每阅读到相关情节,我的内心深处会隐隐作痛,也会联想到史铁生。疾病把他们的人生折叠在轮椅里,但并不能摧毁一个有信念之人的意志,他们都是用文学之光点亮自己未来的人。

王照在他的文集里,不止一次写到自己拖着不利索的身体求医治病、打理生活。他没有因病痛而一蹶不振,而是在平常的生活中知感恩、懂报恩。正如他所写,听楼道里熟悉的脚步声越来越近,不等敲门,门已打开。对视的是两个对视了多年的面孔,没有拥抱、没有亲吻,甚至没有问候,只有一屋子的温馨。正如狗子所说:所谓日子就是每天都要面对的日出日落,一日三餐,对食人间烟火的人来说,很重要。

他的叙述为我们打开了一道简单智慧的大门,从而更加体味到什么是生活的真谛。他的叙述是缓慢的,但很温暖,这些质朴的语言像清冽的泉水,从阅读者心底流过,无声,却耐人寻味。

语言之光

通读散文集《藏不住的心事》,时时被幽默的文风所打动。我不敢夸张自己的阅读,但被一些作者的语言所“暴政”确是有过。每遇此种情况,我也会粗暴地跨越障碍,不会为此做无用的逗留。而王照的作品正是我喜欢的书写方式,语言生动又不失趣味性,使人在阅读中有适度的松弛感。也许是年龄大的原因,更喜欢简洁明了的表达。多少年来,每每拿起书,透过被岁月斩断的目光空隙,一些文字清水明月般挤进来,如王照的散文语言:生命中神奇的际遇,让我和他们有了难忘的交织,在感激、感谢、感恩、心生敬意之余,我还能说些什么?

王照的话总是点到为止,给阅读者留下思考的空间。所谓写作的留白,合该如此。他在《藏不住的心事》中还运用了许多方言,丰富了作品的语言表现形式,增强了作品的地方特色,使读者在阅读中产生亲切感。这不由地使我想到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的作品《宝水》,其中所使用的方言突出了中原地带人们的语言习惯。这些方言的运用,非但没有影响到作品的宽泛性,反而增添了不同地区语言文化的内涵、外延,便于使地区化的语言特色被更广泛地推荐、认可,从而达成多元文化的共情、共识。

王照和许许多多的作家一样,用文学之光点亮自己的内心世界,也给读者带来明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