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诚胜百术
——读王凤散文集《人生有味》
发布时间:2025-02-26 11:04:53 文:张爱军(临河)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文学照亮生活,让平淡的生活拥有不一样的滋味,给平凡的人生赋予不一样的价值。

《藏不住的心事》《人生有味》《被群山包围》都像一道光,让人感动,给人力量。

——编者


拿起王凤散文集《人生有味》,直接从中间开始。

《生日是两个人的事》中:“我把蛋糕放在妈妈坟前,我多么希望,那香甜松软的蛋糕能忽然少去一块……”诗一样美的语言,看得我眼睛出汗。

王凤,临河农民作家。

书生模样,乡土情怀,赤子本色。

《人生有味》每篇文章一千五百字左右,一口气读了五六篇。初中没毕业的一个弱女子,写出这样的文章来,的确了不起。

她是真的弱,从小多灾多难。襁褓里受了风寒,三天两头地咳嗽、发烧、发癫痫;三岁的时候,右手伸进稀粥锅里烫成重伤;五岁的时候断了一条腿。

“真情”永远是这世上最珍贵的礼物,可以把它送给任何人。托尔斯泰说得好:音乐使你产生从来没有过的回忆。虽然,你没见过柴可夫斯基、施特劳斯,也没见过贝多芬、莫扎特,没去过他们生活的村庄;但,当“命运交响曲”“蓝色多瑙河”在你耳边响起的时候,你会不由自主地停下来,用黄永玉的话说,就是不能不高兴得打心里颤抖或悲伤得不能自已。

“修辞立其诚”就是在给语言立论。

王凤散文最大的一个艺术特色就是“真诚”。

“王子武的人物在于其中的深度。王子武没见过曹雪芹,我也没见过曹雪芹,但王子武对于曹雪芹形象的刻画是令我信服的。对他的介绍我比较信得过。曹雪芹就应该是这样子。王子武的手艺固然好,别的画家也有的是好手艺,区别其实是在于塑造的动力。”这个“塑造的动力”即对作品“真实”的把握,也是对人物“真实”的理解,值得玩味。

在《北京就医记》中,王凤表现出了对人生纷扰、复杂苦苦的思索。实际上,她一直步履艰难地游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走在对自己“作家”和“农民”双重身份认证的路上。老话说,干甚的务甚,讨吃子务棍。在农村生活,没一把好苦,你就是“懒得骨头疼”“讨吃连棍也拉不起来”。我也有过和王凤同样的心路历程。在农村种地的那段时间,被村里人冷嘲热讽“又搞业务个来来”,但我依然坚持心中的那个作家梦,看了一床书,写了一地诗,烧烂一个台灯。

王凤的苦闷比我更胜一筹。久而久之,她的身体出现状况。因患慢性肾病,她需要经常去北京住院治疗,这让她体验到了人生百味。中医讲,恐伤肾。联想起贾平凹的《病相报告》,坐在轮椅上写作的史铁生,不禁唏嘘。医院,果真是个“出作家的好地方”。

在等待住院通知的二十多天,“大部分时间,都去不远处的一个地铁口坐着,静看往来的行人。看了一天又一天,忽然意识到,自己从没有在意过,一直以来都以一种什么样的姿态行走于这个世间”。“旭回去后,那种为了逃避现实而产生的不切实际的想法忽然变成了现实。我被淹没在那座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城市里,就像一粒沙子沉入大海。没有人在意我的存在,更没有人搅扰我的生活。”

《病友》中,热烈的场景“为了她能吃上可口的午餐,大半生没有下过厨房的弟弟硬是学会了做饭”,热烈到,弟弟刚走,老公又来了;冷漠无情的描写“母亲的忧伤和眼泪丝毫不曾影响到她的心情,她一边吃着桃子,一边有说有笑地乐个不停”。

我深以为,写文章一定要真,不要辛辛苦苦把“真”的东西写“假”了。若现在驾驭文字的能力还没有达到很高的高度,那就宁短勿长,至言不饰,不要大而不当。只要保留一份真情,就有价值。就如孙犁先生所说:“文章写法,其道则一。心地光明,便有灵感,入情入理,就成艺术。”

这部集子我还没有全部读完,不过五分之一而已,但我已经感受到了她的情、她的真,以及作品中文学艺术的美。有时间,我将继续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