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社会民生
新华林场:守望相助六十载凝心聚力谱新篇
发布时间:2025-02-21 10:12:49 市民委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2024年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现场,352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368名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受到表彰,我市一集体和两名个人获表彰。为深入讲好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故事,在全市营造崇尚模范、学习模范、争当模范的浓厚氛围,引导各族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本报今天刊发专题稿件,深度报道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事迹,与读者一同学习。

——编者

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位于黄河“几字弯”顶部,下设四个分场,面积5.2万亩,是造林治沙生态公益性林场。60年代建场之初,生态环境极其恶劣,几乎是沙滩、荒滩、碱滩、草滩。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林场各族干部群众守望相助、团结奋斗,以“滚石上山”的决心和气魄,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久久为功践行“三北精神”,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现在的林场成为各族群众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的幸福家园。

国营新华林场林荫道

守望相助创造“沙地绿洲”新奇迹

国营新华林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建场初期,这里风沙肆虐,一片荒凉,灾害性天气频发,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上世纪60年代,当时的临河县成立了国营新华林场,开始造林治沙。在林场的带动下,周边农牧民先后有400多人加入到防沙治沙队伍中,各族群众集资购买了3000余株树苗进行栽种尝试,选育出适宜当地种植的苗木,各族群众用种树压沙的生动实践,诠释了“守望相助、共同奋斗”的大家庭理念。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有了项目支撑、国家投资,新华林场在“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上全面发力,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开展了更大规模的造林治沙。2012年起,相继实施了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累计造林3.9万亩,植树430万株,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沙地面积由上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风沙天数由1960年的136天降低至2023年的19天,形成了“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

目前,三北防护林改良了河套灌区土壤,林场周边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48元增加到如今的27846元。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野鸡、野兔、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4种野生动物和鲤鱼、草鱼、鲶鱼、鲢鱼等10种鱼类在此繁衍生息,绿色之变的新奇迹让各族群众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足了。

薪火相承共绘“绿富同兴”新画卷

砥砺沧桑六十载,跃马扬鞭踏征程。新华林场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离不开“三代造林人”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坚守和奉献,他们团结带领周边各族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的种子,守护绿水青山,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78岁老党员贾克明是新华林场第一代职工,徒步从山东老家逃荒到这里的他,恰逢新华林场建场,他和当地各族群众积极报名,组成了第一代造林人队伍,新华林场从此成为各族职工共同的家。各族职工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大家万众一心书写着绿色传奇。贾克明的儿子贾玉林从小就和父母在沙窝里生活,1982年他成为了林场一名职工,作为第二代造林人,他们传承着老一辈团结互助的优良传统,通过不断完善基础设施,逐步扩大绿化面积,实现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跨越式转变。贾培是贾家的第三代人,也是新华林场第三代造林人,他们这一代有知识、有文化的造林人,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提高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质量,有效解决治沙队伍老龄化的难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以贾克明为代表的各族职工群众接力植树造林,不仅见证了林场的发展,更传承着各民族相互了解、相互尊重、相互包容、相互欣赏、相互学习、相互帮助的优良传统。现在的林场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昔日的“不毛之地”变成了“塞上绿洲”,成为了各族群众交往交流交融的幸福家园。

牢记嘱托树立“三北精神”新榜样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华林场考察,对防沙治沙、林场工作、科研工作作出了重要指示,让全体林场职工倍感鼓舞、无比自豪、无上荣光,进一步激发了河套各族儿女和林场人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传承“三北精神”的坚定信心。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华林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今后,新华林场将继续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动员令,以建设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为目标,始终与各族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利用当地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特色林果、苗圃等产业,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因地制宜种植羊草、嫁接肉苁蓉、栽植文冠果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同步建设集红色教育、生态科普、研学旅游等于一体的生态旅游圈,不断丰富和发展新华林场的内涵与外延,走出一条生态立场、科技强场、产业富场、文化兴场的绿色高质量发展之路。

(文图由市民委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