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年夜饭
发布时间:2025-02-11 10:10:27 文:运计彬(临河)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华夏儿女心目中有着至高无上的地位。除夕夜,一家人围坐在一起享用丰盛的年夜饭,洋溢在脸上的是家的温暖和幸福的味道。

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指农历除夕的晚餐。吃完年夜饭,人们会守岁到天亮,迎接新年的到来。

年夜饭南北不同、东西各异。河套地区的年夜饭,不论是套区,还是牧区,都是无肉不欢。于是,在年夜饭的餐桌上,大鱼大肉永远是主角,新鲜绿色的时蔬菜品则是最好的配角。其间,年夜饭的“重磅选手”河套硬四盘一定要闪亮登场。酥鸡外酥里嫩、香气扑鼻、咸鲜适口;扒肉条肥而不腻、肉味浓郁、软滑适口;红扒丸子色泽金黄、鲜美糯嫩,色香味美;清蒸羊肉清香爽口、味道鲜美。这样的河套硬四盘彰显着憨厚、淳朴的河套人特质,吃起来畅口、地道、实惠,百吃不厌。

过去,河套地区流传着这样一句话:河套硬四盘油尽绵香软又烂,吃了一顿没解馋,春节晚会刚看完,再上咱家的硬四盘。这道滋味厚重的舌尖上的美味,承载着河套人浓浓的乡愁记忆和春节团圆的幸福味道,留给人们的是挥之不去的“舌尖上的河套情”。

河套硬四盘由酥鸡、扒肉条、红扒丸子、清蒸羊肉四道传统硬菜组合而成。它的“硬”体现在选料、工艺和口味上。

好食材出好味道,河套硬四盘选料讲究,以河套地区绿色无污染的猪鸡肉和堪称“草原鲍鱼”的乌拉特草原牛羊肉为主料,以鸡蛋、淀粉、葱姜蒜等为辅料,充分体现了绿色餐饮、人文餐饮、健康餐饮的饮食理念。制作工艺按照传统农家口味,经煮、炖、蒸、炸等七八道工序精制而成,最能体现饮食的本土本味和质朴无华。又因为全部是肉类,吃起来爽口、地道、实惠、耐饿,让人百吃不厌。如此精挑细选、精工细作造就了河套硬四盘与众不同的味道。2018年,河套硬四盘制作技艺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据《五原县志》记载:河套硬四盘的起源可追溯至清代道光、咸丰年间,晋陕鲁豫等地的民众“走西口”入套谋生者渐多,他们的饮食习惯逐渐与当地相融合,便产生了以河套硬四盘为代表的特色美食。当时的河套地区就有“有宴必有‘硬四盘’”的说法。据说河神王同春就用河套硬四盘招待过山西王阎锡山。

“我从小就看父亲做‘硬四盘’,现在回忆起来,那种乡土气息更有烟火味。外酥里嫩香气扑鼻的酥鸡、鲜美糯嫩的红扒丸子、肥而不腻的扒肉条、清香爽口味道鲜美的清蒸羊肉,每一道制作工艺都很繁杂,每一道都需慢蒸细炖,使各种调料充分渗透到肉的每一丝纹理中。这种慢工出细活的制作方式,正是对传统技艺的尊重。憨厚朴实的河套人擅长用时间表达心意,不奢华但精致,不喧嚣但温暖。经久流传的‘硬四盘’,让乡村风味成为河套美食中无法言说的特别味道。”河套硬四盘传承人、五原县百年餐饮老字号汇元方酒店总经理辛建刚说。

常言道“无鸡不成席”。在过去,酥鸡只在过年时才能吃到,而且鸡小肉少往往不够一桌人吃饱,聪明的主家便把鸡肉剁成碎块,上面裹上面糊,油炸后即成酥鸡块。

据说,酥鸡的名字为蔡文姬所起。《后汉书·董祀妻传》记载,公元195年,蔡文姬被掳至匈奴左贤王部。流落塞外,蔡文姬无时无刻不思念着家乡。左贤王看她不喜食牛羊肉,便派人在阴山一带猎取山鸡。但山鸡体形太小,都不够一个人吃,便以面糊糊于鸡块周身,置于油锅中炸熟而食。因其口感香酥鲜美,文姬甚是喜爱,顿感像极了家乡的酥肉,又为河套山鸡所炸,因此起名酥鸡。当时的河套鸡鹿塞一带已是阡陌交通、鸡犬相闻,一片繁华盛景,加之农耕技术已经非常发达,这道菜品便在当地广泛传播开来,成为老百姓的口福之飨。公元208年,蔡文姬得以归汉,这道菜品渐渐传入各地。

酥鸡是河套地区一道家常特色美食。过年时,人们把红公鸡切成小块,糊上面糊,投入油锅炸至金黄捞出。再将酥好的鸡块装入碗内,放入调料、高汤,上笼蒸软,扣入碗内原汤调味。把调好的汤汁浇在蒸好的鸡块上即成一道色泽金黄诱人、外酥里嫩的人间美味,咬上一口,唇齿留香,回味无穷。

红扒丸子又叫红烧狮子头或四喜丸子,是一道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名菜。此菜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据说是隋炀帝北巡河套时传入的。隋炀帝在扬州时,曾让御厨以扬州十大景观为主题创造了此菜,当时的菜名为葵花献肉。这道菜深受隋炀帝喜爱。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巡视河套地区,在可移动的庐帐里举行了盛大宴会,吩咐御厨烹制这道葵花献肉。酒过三巡、菜过五味,隋炀帝即兴赋诗:鹿塞鸿旗驻,龙庭翠辇回。毡帷望风举,穹庐向日开。呼韩顿颡至,屠耆接踵来。索辫擎膻肉,韦鞴献酒杯。如何汉天子,空上单于台。后来,这道菜在唐朝时期被郇国公改名为狮子头,做成了四个大小相同的肉丸,并在张九龄的婚礼上被简化为四喜丸子,寓意着吉祥喜庆。这道菜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深受人们喜爱。

河套地区的红扒丸子,精选猪肉和牛肉,比例严格遵循“瘦七肥三”的标准,之后将肉馅与鸡蛋、淀粉、盐等搅拌均匀,制成小丸子,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捞出,再加入高汤用淀粉勾芡,真可谓色香味俱全。

扒肉条又称小烧肉,是晋蒙地区的传统名菜。据相关资料记载,扒肉条源于民间,古已有之,以苏东坡先生研制的红烧肉最为有名。他曾在《食猪肉诗》中写道:“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据说他在烧制此菜时,误将酒用来烧肉,结果做出了鼎鼎有名的“东坡红烧肉”。这道菜因其独特的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中华美食的经典之作。晋蒙地区的扒肉条,多在借鉴传承“东坡红烧肉”制作技艺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在生活相对困难的年代,人们一年四季只能在过年时吃到扒肉条解解馋。过年时,一盘传统的扒肉条是对一家人美好期盼最隆重的安顿,也是对一年生活辛苦最实惠的犒劳。

扒肉条的制作十分讲究。最早是在煮肉时放入葫芦条,利用其中的糖分进行上色,后来改用干炸黄酒上色。将辅料包括葱、姜、蒜、花椒、大料等十多种调味品放入锅里,加水煮沸后,投入精选的带皮五花肉(腰条肉),文火煮熟捞出。晾凉后,猪皮朝下放入九成热的油中,炸至红黄色捞出,再次晾凉。把烧好的猪肉切成肉条,皮朝下码在碗内,放入调料,上笼蒸熟蒸软。蒸好后再将肉条扣入碗内,原汤加湿淀粉勾芡,浇在蒸好的扒肉条上即成。其色泽红亮、肉质软烂、油尽绵香、肥而不腻、软滑适口,红白相间的五花肉呈现出最完美的颜值。如今,无论是家庭聚会上,还是节庆宴席上,扒肉条都是一道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

清蒸羊肉是一道历史悠久的中华传统美食。据《礼记·内则》记载,早在周朝时期,羊肉便已是祭祀和宴请的上品。到了宋朝,羊肉的烹饪方法已经相当多样,其中清蒸羊肉是当时广受欢迎的一道菜肴。宋朝的烹饪技艺讲究食材的原汁原味,清蒸能够最大限度地保留羊肉的鲜美和营养。明清时期,清蒸羊肉已成为皇室成员最喜爱的佳肴之一。清代的烹饪书籍《随园食单》中就有记载清蒸羊肉的做法,进一步证明了此菜在当时的流行程度。

清蒸羊肉精选草原羊肉,同扒肉条一样,经水煮,将切成条的羊肉放入碗内清蒸而成。把原汤调好味后,浇在肉条上,撒上香菜即成。其肉质鲜嫩、汤汁清亮、爽口鲜美,是宴席上最特别的味道。

硬四盘不仅承载着河套人的美好记忆,如今更是被无菌真空包装,乘着现代物流的东风,香飘天南海北,成为世界共享的河套传统美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