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3日,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议暨全国法院“双模”表彰大会在国家法官学院召开。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副院长、牧区人民法庭庭长巴音那木拉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最高人民法院授予“全国模范法官”荣誉称号。
巴音那木拉先后荣获全国模范法官、全国法院先进个人、人民法院党建工作先进个人、全区政法系统先进个人、全区担当作为好干警、全区十佳法治人物、全区优秀法官、全区法院办案标兵等荣誉。33年来,他坚守在茫茫戈壁草原,被牧民亲切地称为草原上的“一杆秤”。
巴音那木拉生在牧区、长在牧区,是地地道道牧民的儿子。1991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他主动要求到最艰苦的牧区法庭工作。乌拉特后旗牧区巡回人民法庭辖区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人口1.7万人,管辖区域包括一镇两苏木26个嘎查。这里沙丘起伏,戈壁无垠,自然环境恶劣,牧民居住分散,交通极为不便。对于巴音那木拉来说,早晨8点出发,晚上12点回家,早已成了常事。
“为了解决牧民遇到的法律问题,再陡的坡我们也要爬,再烂的路也要走,再远的地方也得去。”为此,巴音那木拉深入研究乌拉特后旗交通路线图,详细记录辖区地形地貌、公路便道、敖包河槽、牧户方位等资料,绘制出一幅详尽的线路图。久而久之,他对戈壁草原上每一条河槽、每一座山川都了然于胸。作为牧区的“活地图”,同事们没少找他帮忙,每有案件涉及到他的辖区和牧户,他总是热心、耐心、细心地提供帮助。“他总能用最短的时间,走最短的路程,最快地找到当事人。”这是同事给予他的评价。
2012年冬天,他和同事找一名借贷纠纷案件当事人,因提供线索有所偏差,跑了近200公里山路。车胎爆裂后,在茫茫戈壁,他们靠着两条腿步行返回,第二天继续奔波,最终找到当事人,使案件取得突破性进展。对此,巴音那木拉从没有抱怨、后悔。他说:“我是牧民的儿子,这点苦不算什么。”
巴音那木拉深知,做好工作仅有热情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充实自己,才能把工作做得更好。因此,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能力素质,成了他永不放弃的追求。凭着过硬的业务能力,他审结的1000多件民事案件无一超审限、无一上访缠诉,零失误、零差错。在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开展的“十星级”共产党员管理创建活动中,巴音那木拉作为唯一的“十星级”共产党员,起到了榜样作用。
作为土生土长的基层法官,巴音那木拉熟人多、交际广,面对矛盾纠纷,哪怕只有百分之一的可能,他也会作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当事人到法庭参加诉讼当日难以往返。为方便群众,他在巡回法庭办公场所设置了“牧人茶室”“牧人之家”,并提供食宿。他还主动将法庭搬到牧民身边,把“坐堂办案”变为“送法上门”,就地化解矛盾。平日里,谁家需要代买生活用品,他都会买上送去,还经常把自己了解到的养殖信息讲给牧民群众听,帮助他们发展生产。
多年来,巴音那木拉把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看作是对法律的敬仰,无时无刻不在践行着人民法官的神圣职责。
2024年,在呼和浩特市工作的萨日娜驱车500多公里,赶到乌拉特后旗人民法院牧区巡回法庭,看望巴音那木拉。“那叔叔,没有你想尽办法帮我要回欠款,就没有我的今天。”萨日娜说。
2017年,父母双亡的萨日娜大学学费没有着落,手中仅有一张母亲留下的6万元借据。无奈之下,她找到巴音那木拉,经调查被告是流浪者,无力偿还,他便提出让被告在饭馆打工还债的方案。起初,被告不愿意,巴音那木拉耐心劝说,使其答应。饭馆老板又担心被告干不长,巴音那木拉继续沟通。最终,老板分两年两次提前支付了被告6万元工资。萨日娜拿到还款,完成了学业,而树立起生活信心的被告,在饭馆工作几年后也开起了火锅店。
在处理民事案件时,巴音那木拉总是用足了心思,创新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想方设法化解矛盾纠纷。他既重事实法律,更重亲情感情,以化解社会矛盾、维系当事人之间的关系为己任,使90%以上的案件以调解或撤诉结案,努力做到“抓前端、治未病”,是出了名的调解能手。
不论是审判工作,还是日常生活,巴音那木拉时刻严格要求自己,牢固树立底线和红线意识,做到“三不做”:即违反纪律的事,坚决不做;不符合法律规定的事,坚决不做;损害群众合法权益的事,坚决不做。他以此为标准,严格要求法庭所有干警,并带头严格执行防止干预司法“三个规定”和新时代政法干警“十个严禁”,以身作则践行司法为民、公正司法。
“未来,我会继续坚守在审判一线,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以更高的标准、更严的要求,去守护法律的尊严,用实际行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努力奋斗,让公平正义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得到彰显。”巴音那木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