驼球、搏克、民族马术、蒙古象棋、沙嘎游戏……这些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区域特征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虽不像奥运项目那样家喻户晓,但在不少民族地区的农牧区、社区和校园里却拥有广泛受众。它们既是深受群众喜爱的竞技游艺项目,又是凝结劳动人民智慧的精神文化遗产,在传承与发展中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追逐 巴彦淖尔日报签约摄影师 张俭/摄
击球 巴彦淖尔日报签约摄影师 刘尚峰/摄
冬日的乌拉特草原寒风凛冽却不萧瑟,近日,一场令人热血沸腾的驼球大战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精彩上演,那场面宛如一幅动人心魄的壮美画卷。
赛场上,身姿矫健的驼球手们稳稳地骑坐在骆驼背上,他们目光坚定而锐利,手中紧紧握着驼球杆,仿佛与骆驼融为一体。乌拉特后旗特有的珍稀畜种——戈壁红驼高大、强壮,其皮毛在阳光下闪耀着独特的光泽。它们迈着有力的步伐,四蹄扬起轻微的沙尘,像战场上的勇士一般严阵以待。
随着比赛开始的哨音响起,驼球队员们兴奋地吆喝着,纵驼飞驰。他们时而巧妙地控制骆驼转向,躲避对手的围追堵截;时而高高举起球杆,精准地击球。只见一名骑手如疾风般掠过,他身体微微后仰,借助骆驼奔跑的冲力,挥杆击球,驼球在空中划出一道优美的弧线,直逼对方球门。而防守方的骑手们也毫不示弱,他们迅速调整骆驼的位置,形成一道坚固的防线。骆驼们似乎也能感受到这份紧张与激情,它们喷着响鼻,不断地挪动着脚步,为驼球队员创造更好的击球角度……这样精彩绝伦的场面让观众们不禁拍手叫绝。
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
蒙古族驼球是一项独具特色的民族体育竞技项目,其比赛由马球比赛演变而来,是通过两阵对垒,乘驼击球,追逐争抢,以分取胜的对抗性运动,要求人驼配合。球员既要善于驾驭骆驼,又要有娴熟的击球本领,因而比赛具有较强的娱乐性、竞技性和观赏性。
乌拉特后旗被誉为“中国驼球的摇篮”“驼球之乡”。驼球作为乌拉特后旗的传统优势项目,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戈壁红驼是乌拉特部落牧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选育出来的优良品种,是国家二级保护畜种,素有“草原珍珠”美称,其毛色棕红、体形匀称、耐力好、奔跑速度快、性情温顺、适应能力强,是比赛优良品种。近年来,经过乌拉特后旗政府部门的积极挖掘和保护,驼球这项运动在区域内获得了较快发展。2014年,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项目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5年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2023年成功入选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俗民间项目。
乌拉特后旗巴音前达门苏木巴音忽热嘎查的牧民塔布斤是自治区级蒙古族驼球运动的传承人。2005年,乌拉特后旗邀请蒙古国专业驼球教练前来授课,塔布斤是第一批学员。训练结束后,塔布斤组织周边牧民成立了嘎查第一支驼球队。后来,他还成立了乌拉特后旗驼球协会,全身心投入到传承驼球运动中。
这些年,在塔布斤的影响和带动下,驼球运动在乌拉特后旗边境牧区迅速兴起。塔布斤和队友多次到蒙古国参加驼球比赛并屡获殊荣。通过多次比赛,塔布斤认识到驼球不仅是蒙古族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一项促进国家、地区交流和增进友谊的体育运动。在2015年驼球被列为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后,乌拉特后旗蒙古族驼球代表队连续参加了第十届、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并获得表演赛金奖。2024年7月,乌拉特后旗驼球队亮相“天马之乡”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昭苏县,再次斩获第十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一等奖。
驼球是蒙古族先民智慧与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蒙古族驼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和塔布斤一样,如今乌拉特后旗有众多喜爱驼球运动、自发传承弘扬驼球文化的爱好者,他们希望通过驼球运动,让更多人了解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感受“戈壁红驼之乡”的独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