派出法庭是人民法院和人民群众接触的最前沿,是矛盾纠纷化解和服务人民群众的第一线,也是人民群众感受公平正义的第一触觉,是人民法院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前哨站”,在推动社会矛盾综合治理和源头化解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近年来,杭锦后旗人民法院坚持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秉持新时代人民法庭“三个便于”“三个服务”“三个优化”工作原则,坚持“以党建带队建促审判提质效”的工作思路,立足于辖区经济社会发展和审判工作实际,准确把握派出法庭与基层社会治理的结合点和突破点,派出法庭建设水平和司法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今年以来,各派出法庭共受理案件1877件,结案1612件,结案率85.88%,法官人均受理案件375件,人均结案322件,为当地经济发展充分保驾护航,以“小法庭”发挥“大作用”,展现“大作为”,书写人民法庭好“枫”景。
坚持党建引领
服务中心大局
在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活动中,杭锦后旗人民法院始终坚持把党的建设放在首位,完善“党建+N”模式,促进“党建与队伍管理、党建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不断提升法庭干警队伍综合素质,提高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纠纷的能力和水平,促进各乡镇村组经济社会发展、保障乡村振兴和美丽乡村建设、保护农民生产生活合法权益。2024年6月,派出法庭党支部与立案刑事行政党支部合并成立联合党支部,配强配齐支委成员,高质量开展“三会一课”、集中学习、专题辅导等党支部活动,10月与其他党支部一同深入井冈山开展党务工作者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性修养。选派优秀干警十余人次赴国家法官学院、国家法官学院内蒙古分院、浙江大学、巴彦淖尔市委党校等进行政治轮训、业务培训,推动理论学习、业务学习入脑入心。在法庭设置“党员先锋岗”,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带头为当地老百姓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带头办理疑难复杂案件、带头提升审判质效。
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的修订实施,杭锦后旗各镇完成土地确权工作,农村土地经营流转市场及农畜产品流转及深加工市场开始活跃,杭锦后旗人民法院高度重视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工作,紧紧围绕农村经济社会开展工作,主动延伸司法服务,深入企业、村组走访交流,精准了解辖区企业、村组司法需求,创新司法保障举措,最大限度维护农村土地经营市场、农产品种植、农产品交易等秩序、保障各市场主体合法权益,推动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各项举措落到实处。
“在工作中,我们还通过发送司法建议、判后释法等方式,助力企业、村组堵漏洞,护航法治化营商环境。”杭锦后旗人民法院三道桥人民法庭庭长李刚说。据了解,今年以来,各派出法庭针对涉企案件共开展判后释法130余次,向金融机构发送司法建议5篇,回复率100%,切实以判后释法、司法建议“小切口”做好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大文章”。
坚持服务先行
践行群众路线
晚上8点,316办公室依旧灯火通明。由于辖区面积大,案件数量多,二道桥人民法庭庭长李延武常常白天安排开庭,晚上加班加点修改文书。“案件虽小,也是群众的诉求,群众无小事,案案要用心办。”李延武说。今年以来,各派出法庭积极践行“人民法庭为人民”理念,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和“延时服务”,设立“田间法庭”“午间法庭”等模式,突破常规工作地点、时间的限制,紧盯群众的“急”和“难”,“愁”和“盼”,最大限度减轻当事人诉累,切实为群众提供了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
据了解,城区人民法庭利用“田间法庭”常态化开展巡回审判,今年以来,开展巡回调解30余次,在为群众提供便利司法服务的同时,也为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服务乡村振兴贡献司法力量。巡回审判,迈出去的是脚步,带回来的是民心。
坚持多元解纷
联合多方力量
近日,蛮会人民法庭调解了村里的一起邻里纠纷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并握手言和,纠纷得以圆满解决。如今,像这样多部门联动参与、纠纷协同化解的多元解纷模式在杭锦后旗人民法院已成为工作常态。
近年来,杭锦后旗人民法院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的方式,不断强化多元矛盾纠纷化解机制,通过邀请辖区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德高望重、有群众基础的老党员、老干部、退休教师等作为特邀调解员参与案件调解,积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调解新格局;主动融入辖区党委领导下基层社会治理大格局,全面加强与辖区九个乡镇、派出所、村委会等部门的协同联动,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排查调处,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和前端化解,做到信息共享、纠纷联调、风险联排、多元共治,将矛盾消解于未然,将风险化解于无形,从源头减少诉讼增量,切实做到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
下一步,杭锦后旗人民法院将继续以“枫桥式人民法庭”创建工作为契机,紧紧围绕“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充分发挥辖区四个派出法庭立足基层、贴近群众的优势,不断深化新时代“枫桥经验”的法治内涵,绘就新时代基层司法好“枫”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