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临河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勇担使命,积极探索,不断创新文化服务模式,坚持因地制宜,以高质量文化供给增强人们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让文化之风“吹起来”,群众生活“美起来”。
走进金川街道江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红歌振奋人心,琴声悠扬动听,剪纸栩栩如生,绘画形象逼真……居民们个个精神饱满,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马翠莲正在艺术工作室指导社区爱好剪纸的居民学习剪纸,她一边讲解剪纸技巧,一边手把手帮他们绘图。“我是市区两级河套剪纸、葫芦雕刻项目的传承人,退休后从事非遗文化传承工作。2020年9月,金川街道江林社区为我提供了艺术工作室,在这里,我带领居民学习,既弘扬了非遗文化,又丰富了社区居民文化生活,感觉特有成就感。”马翠莲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临河区坚持以文惠民、以文润城,深入挖掘本土文化资源,让文化事业展示新气象新作为,把文化阵地建设在家门口、讲好“北疆文化”故事、不断培育群众文化队伍,努力拓展文旅服务,基层文化供给不断丰富,百姓精神面貌越来越好,惠民便民举措取得显著成效。
走进曙光乡治丰村“塞外珍坊”民俗馆,小到地契、小人书、磁带、推子,大到电视机、收音机、电影放映机、旧立柜,各式各样的老物件让人目不暇接。从闹钟、手电筒、搪瓷水壶和杯碗、月饼模具,再到老式挂钟、拨号电话、名人字画等物品,目光所及,皆是岁月的痕迹。在这里,每个物件都诉说着它们的故事,每张照片都记录着光阴的故事,各种各样的老物件聚拢起来,就是一个时代的缩影,各个时代的老照片聚拢起来,就是一部难忘的历史。
曙光乡将传统文化思源、红色党建引领和美丽乡村治理深度融合,在治丰村打造集文旅康养、民俗追忆、教育传承为一体的民俗文化实践基地——“塞外珍坊”。邀请抗战老兵、乡贤能人和党员干部讲解党史、讲老物件的故事、讲亲身经历,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同时,充分发挥好国营新华林场、北边渠带状公园、村史馆、“中共临河支部”纪念馆等阵地资源作用,通过举办文艺演出、放映红色电影、政策宣讲等活动,以更加鲜活、丰富的形式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汇聚向上向善精神动力。
为把文艺节目送到村组和社区,让百姓在欢声笑语中受到文艺熏陶,临河区进一步加大文化惠民力度,结合自身实际,2024年共开展“送文化下乡”演出活动100场次,进一步丰富了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
“近年来,临河区不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拓展文化阵地,切实做到让广大群众交流有平台、健身有去处、娱乐有场所。截至2024年11月底,全区共建成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20个、建成村组文化活动室362个、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60个,硬化室外文化健身广场660个;建成草原书屋179个(包括社区职工书屋),社区公益书屋6个;建成足球主题公园1个、全民健身中心3个、笼式足球场22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城市‘15分钟’健身圈基本形成。”临河区文化旅游体育局局长乔晓庆说。
以文化人推动移风易俗,如今,文化阵地设施健全、文化队伍遍布城乡、文化活动精彩纷呈……一颗颗文化的种子正植根临河、融入百姓生活,绘就幸福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