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且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环境就是民生,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生态文明建设不仅关系人民福祉,亦关系子孙后代,更关乎民族未来。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化是重要支撑,并且更为基础、更为广泛、更为深厚,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路径。
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理解。狭义的生态文化是指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认知以及处理二者关系的理念等群体意识,具体表现为社会群体有关生态环境的各种思想、理念、观点、思维、看法、态度等。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包括关于自然生态环境的群体意识,而且包括在处理经济社会发展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时群体的行为及表现形态。因此,广义的生态文化不仅体现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以及制度、法律、规则、道德、风尚、艺术等内容之中,而且还表现在人们生产生活的行为之中,并且在建筑、器物等物质载体中得以体现。
生态文化是时代的产物,人类对自身与自然生态环境关系的认知,随着社会发展进步不断演变。中华传统生态文化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其内核主要有“天人合一”的生态整体观、“民胞物与”的生态道德观、“取用有节”的生态保护观、“以时禁发”的生态治理观。中华传统生态文化也有自身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为实践性与人本性、传承性与变革性、普适性与超越性。中华传统生态文化契合了当代生态文明崛起的大趋势,能为化解当今全球生态危机、促进生态文明建设、构建中国特色生态文化提供坚实的思想源泉和发展基石。
新时代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的核心应该是一种行为准则、一种价值理念。我们衡量生态文化是否在全社会扎根,就是要看这种行为准则和价值理念是否自觉体现在社会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2015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首次提出“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快解决历史交汇期的生态环境问题,必须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以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为主体的生态经济体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的目标责任体系,以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保障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以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环境风险有效防控为重点的生态安全体系。”今年1月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意见》在“开展美丽中国建设全民行动”的目标任务中,突出强调培育弘扬生态文化。
生态文化为时代所需、为发展所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也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动生态文明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创造性提出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体现时代精神、引领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比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构建“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等维度。培育弘扬生态文化,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的内在要求。
河套生态文化
河套地区的建设、发展、变迁史,就是一部人与自然相依相伴,在亲近与纠葛、依恋与包容的相互作用中相互成就的历史。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明史》中记载:“大河三面环之,所谓河套也。”山水相携手,黄河抱河套,黄河水滋养、润泽着河套儿女。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明确指出,“始建于战国时期的都江堰,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就是根据岷江的洪涝规律和成都平原悬江的地势特点,因势利导建设的大型生态水利工程,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人水和谐的佳话不仅在天府之国上演,在北疆大地,河套引黄河水灌溉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黄河的改道加之河套的地形“数百里间极易开渠,足资浸灌”,河套人民开挖总干渠、疏通总排干,开挖渠道、大搞水利。2023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考察,看着河套灌区现已形成完整的7级灌排体系的沙盘,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治水、用水、节水,千年基业、鲧禹相继,河套灌区亦是不仅造福当时,而且泽被后世,谱写了人水和谐的赞歌。
民生在勤,勤则不匮。《孟子》有云:“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渠道交错密如网的河套灌区哺育了八百里河套米粮川,依赖黄河水的养育,河套人民紧紧依偎这片厚土,与河套土地打交道,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田野种粮、在草场养牛羊,让耕地结硕果、让草原飘奶香,在与自然、四时的互动中“以生衣食”。老话说得好,人不亏地,地也不亏人。2019年9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强调:“河套灌区、汾渭平原等粮食主产区要发展现代农业,把农产品质量提上去。”忠诚勇敢、包容厚道、淳朴善良的河套人民在唱响人与地、人与田、人与草的和谐乐章的时候,不仅丰一隅、扛一域之责,也丰全国、担国家重任。
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河套地区山水林田湖草沙生态要素齐备,以农牧为主要生产方式,架起生产、生活、生态的桥梁。河套儿女建设河套地区的历程,就是在用一种向上向善的生态文化自觉,顺应地势、顺天应时、不违农时、取之有度、用之有节,人与自然共倚共生,并潜移默化地将这种生态伦理与生态智慧熔铸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精神内核中。在这种生态文化基因的支撑下,河套地区的防沙治沙、乌梁素海流域的治理、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的发展、河套灌区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也必然能焕发新活力、产生新效能。放眼河套大地,天蓝地绿碧水净土已然深入人心、生动上演。
(作者单位为市委讲师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