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平原地处祖国北方,自古以来就是移民之地。在汉武帝时期,大臣主父偃向武帝上疏,“盛言朔方地肥饶,外阻河,蒙恬城之以逐匈奴,内省转输戍漕,广中国,灭胡之本也。”汉武帝接受这一建议,当年即置朔方郡和五原郡,迁徙10万人戍边,拓荒垦殖,发展农业。
清末民初,晋陕甘宁等地的移民走西口到河套安家落户,生儿育女,当地人以宽广博大的胸怀接纳了他们。历经戍边出塞、人口迁移、移民垦殖,中原地区的农耕技术、民俗习惯、风土人情等逐渐融入以游牧为主的河套地区。
千百年来,南腔北调的人们聚居在河套这片沃土上,语言交汇融合,演变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河套方言,也称后套方言。其中,河套人经常使用的谚语,幽默诙谐、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有着深刻的人生智慧和哲理。
日常生活中,住在一个村庄的人们总是相互依存、相互帮助,正如河套人戏说的那样,“人跟人活了哇”“人不是垛住门活了”。这方面有谚语,如“抬头不见低头见”,意为人们聚居在一起总有见面的时候,应该和谐相处,不要因闹别扭而不好意思见面。还有“生处好挣钱,熟处好过年”,意思非常明了浅显。人们对邻里关系的重要性有着深刻的认识。俗话说,“远水解不了近渴”“远亲不如近邻,近邻不如对门”“亲不亲,故乡人”。如果一户人家发生天灾人祸,远路的亲戚不一定能帮得上忙,但邻居就不一样了,可及时伸出援手救急,甚至可救人性命。河套人对自己的名声看得很重,“人活脸,树活皮,墙头活的一把圪渣泥”“人过留名,雁过留声”,这些谚语也促使人们行善积德、奉献社会,活出自己的人生价值。
河套人很注重团结,有谚语说“一人拾柴火不旺,众人拾柴火焰高”,意思是众多人都往燃烧的火里添柴,火焰就必然很高。相反,“三家四靠,倒了锅灶”“麻绳专挑细处断”,麻绳是好多根细的绳子拧成的,越细的地方说明绳子越少,自然越容易断,这用来比喻人也一样,如果人们不注重团结,不拧成一股绳,很容易出现薄弱环节被敌人攻破,生动地道出了团队协作、合作共事的重要性。
河套人勤劳淳朴,懂得勤俭持家,不铺张浪费,特别是老一辈人,经历了贫穷的生活,过日子精打细算。他们时常挂在嘴边的是,“过日子不得不仔细,待人不得不大气”“出门走路看方向,穿衣吃饭看家当”,这也是告诫子女们走路要看清方向,穿衣服和吃饭要看家里的生活情况。“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际在于晨”,意为凡事都应早谋划、早行动、早落实,才会有收获,否则就印证了那句话: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到一世穷。“歪嘴葫芦拐把瓢,品种不好莫怪苗”“三年学个买卖人,一辈子也学不成个庄户人”,这道出了种地的不易。过去,河套男人在外面跑逛、在田地里劳动,挣钱养家,女人则在家相夫教子、洗衣做饭、洗锅喂猪等。在这方面,谚语有云:“不怕耙耙没齿齿,就怕匣匣没底底。”河套人把男人比作“耙耙”,把女人比作“匣匣”,意思是不怕男人挣不回钱来,就怕女人不会存钱过日子。
河套人也很注重养生。“家财万贯,不如萝卜就饭”“宁可无肉,不可无豆”“冬吃萝卜夏吃姜,不用医生开药方”“白菜吃半年,医生享清闲”……这些老祖宗总结出来的饮食养生法,至今仍被人们实践着。
一代又一代河套人孝敬长辈,并教育子女孝老爱亲,因为他们深信“孝敬老人天降福”。这方面的谚语颇多,如“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即家里有个老人,就如同有个宝贝,能给全家带来人气、福气。“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子不知父母恩”,意思很浅显,只有亲身经历过才会真正懂得父母的恩情。
流传在河套大地上的谚语丰富多彩、包罗万象,这种植根于民间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活的生命力,经常被人们引用,并在传承中发展和创新,教育影响着人们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彰显着丰厚的河套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