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北疆文化建设之书写河套文化篇章 | 开挖疏通河套灌区生命线的那些激情燃烧的岁月
发布时间:2024-11-19 09:20:09 通讯员:刘畅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这挖排干(河套灌区总排干),一眨眼快过去50年呀,咱们也都成了老汉了!”马耀中、张建业、张玉明、杨旺、孙继明、孙振业、孙秀英几位老人边聊边感叹,他们是49年前一起开挖河套灌区总排干的“战友”,时间如梭,一转眼当年的年轻人现在已年过古稀,他们时常小聚,聊工作、聊生活,但在众多话题中,永远绕不开挖总排干这个话题。这个话题好像说多少遍都说不厌。几杯清茶下肚,老人们的思绪又回到49年前那场“战斗”中去了。

  

全民总动员 大战总排干


  1975年,原巴盟盟委决定带领全盟15万干部群众在极其艰苦恶劣的条件下,冒着严寒、肩挑人扛,开挖疏通200多公里的总排干沟。当时马耀中、张建业、张玉明、杨旺正在原临河县狼山公社工作,狼山公社的任务地点在份子地红胜大队,前期需要派遣800人,时间紧、任务重,各大队领到任务后便挑选了一些精干力量前往,并提前做好分工,有的负责量土方、有的负责耗房子、有的负责运输、有的负责做饭、有的负责制土炸药,其余大部分人则负责施工。当时很多人都不知道挖总排干有什么作用,但是大家都能积极响应号召,甚至觉得能被选上挖总排干是一种荣誉。

  原临河县长胜公社星光村的孙继明、孙振业、孙秀英兄妹三人也参加了总排干建设工程。公社接到任务后,先分给各村社的生产队长,再由生产队长号召村民参加。以家庭为单位,年龄范围是16岁~60岁之间,首选男性劳动力,未出嫁且适龄的年轻女性也要参加。孙振业当时是星光村一社的生产队长,他立即组织了村里几个年轻后生和他一起去动员社员。听到消息的哥哥孙继明第一个支持孙振业的工作,他说他会开车,如果有需要往工地运送物资的活儿他都能干。未出嫁的妹妹孙秀英也是娘家干活儿的主力,听到要去挖排干,她也没有犹豫。“听到我要去挖排干,妈妈问我,你两个哥哥去还差不多,你去能干啥?我其实也不知道,但是就觉得能去参加这样的工作是光荣的,就很坚定地要去!”孙秀英回忆说。

  就这样,河套大地上出现了“党政军民齐动员、四级书记带头干、五级干部上前线、男女劳力齐参战、全民大战总排干”的震撼场面,谱写了一部河套人民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壮丽诗篇。

  

任务分工明 铆足力气干


  为了不影响农业种植和收获,总排干建设工程选择在11月份秋浇后进行,河套地区的11月,天气逐渐寒冷,在总排干建设的工地上,却是一番热火朝天的奋斗场面。

  开工之初,公社干部首先要到工地附近的村民家中“耗房子”,即为工人安排住处。为了安全,单身的年轻女工尽量住在村民家中,有的住在炕上,炕上住满了就住在地上。因为工人数量多,村民家中无法全部容纳,大部分男工人就住在棚圈里,他们把羊圈、猪圈进行简单加工,搭一个顶棚遮风避雨,再简单铺一点自己带的被褥,就是工人们的宿舍了。“条件好点儿的还能给生个火炉子,条件不好的那就是硬挨冻了。”马耀中回忆道。

  开工之初,由于天气寒冷,如果只靠人工凿挖,则需要费很大力气才能挖出工作面,而且可能一夜之间又出现20厘米左右厚度的冻土层,即使用再锋利的铁锹也挖不动,用镐砸也是一砸一个白印,无济于事。最后,只能由公社组织一部分工人,利用硝铵、木屑、柴油等原材料炒制成土炸药,用大锤、钢钎等工具在冻土层上打孔,填入炸药将冻土层炸开,再将炸开的土块一一搬走或装箩筐运走,最大的土块有一个成年人的背部那么大,这套程序便是挖排干的第一步。

  “负责爆破的工人每天要比其他人更早一点儿出工,一般是在凌晨4点多就得摸黑走到爆破点,再用电石灯照明开始爆破。电石灯可是最初给挖总排干工地上带来光明的‘功臣’呀!”张建业说。由于条件有限,不是人人都有安全帽,为了保障安全大家就用红柳筐代替安全帽,爆破过程中也需要通知大家回避,不然一爆破,冻土块、烂泥满天乱飞,烂泥崩满脸,冻土块砸了腰、腿,就会发生伤亡事故。

  在另一头的工地上,孙继明的工作是挖排干第二阶段——抽水。炸开的冻土层经人工开挖后,达到一定的深度便会出现地下水,需要先把工作面上的水排出去才能继续深挖。那时候没有供电,抽水机靠柴油机发动,先用抽水机抽掉大部分的水,再用水桶等将抽水机抽不干净的余水和冰茬儿清运出去才能接着挖,再挖出来的也是连泥带水的,甚至是和着冰的泥块,人们就称这为“挖水方”。抽水是从最深处抽,这样可以暂时将地下水位降低,否则水再冻成冰还得用炸药炸开。

  完成抽水后,就要靠人工把渠道里的土方担出去,这便是孙秀英的工作,主要用扁担挑送两筐的泥沙或湿土块,泥水会从筐缝里渗出来,稀稀拉拉地洒一道,挑担的小道上到处是白色的薄冰,为了提高效率,大家会把旧衣服铺在箩头里,减少渗漏。他们挑着沉重的担子在冰面和冻土块上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而且从渠底担上去走的都是上坡路,本来在冰面上上坡就已经很困难了,再往渠背上挑就更加艰难了,所以需要靠3~4人合作完成担土,也就是当地方言所说的“三倒担”“四倒担”的方法。“来工地时候队里给了5块钱让我们购买物资,我就用2块5买了一双耐磨又防水的胶鞋,准备干营生的时候穿,剩下的钱留给父母亲了。”孙秀英说,但是当时,这样的胶鞋是非常珍贵的,她始终没舍得上脚,就穿着“毛嘎登”在泥水里作业,潮湿的泥土经常会把鞋打湿,再加上泥土中的水分浸湿了担子,让担子自重加大,担土就更加困难了。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好多人都患上了风湿病,孙秀英也不例外,年近70岁的她常常笑着说:“年轻时候干活儿不怕冻不怕累,这老来老腿也罗圈了,这都是当年挖排干留下的特殊印记啊!”

  

条件虽艰苦 精神常富足


  挖总排干的岁月虽然很辛苦,但回忆起来是甜的,人们的精神世界非常富足,上到盟委、政府,下到生产小队,都想各种办法鼓励大家。时任盟委书记的李贵也参与到挖总排干的工作中,群众们称赞道:书记带头干,群众跟上干得欢。为了发挥榜样的力量,让各地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好多工地附近都设有广播站,哪个工地的哪个人干得好,就会被选树为典型,在各工地的广播站里播放他的先进事迹……很快,在总排干建设工地上,一股“横下一条心,大干一冬春。排除万难,挖通排干,不获全胜,决不收兵”的浪潮掀起来了。

  “我去挖总排干时是20岁,我和我的好朋友都是共青团员,当时生产队就鼓励大家,谁要干得好就能‘火线入党’,于是我们就越干越有劲,都想早日向党组织靠拢,最后,我这个好朋友表现最好,她就在那个特殊时期成为党员了。”孙秀英回忆道。生产队也尽量把好的食材拿到工地上,优先做给参与干活的人吃,平时在家只能吃点红薯干、豆饼之类的粗粮,在工地上,公社会定期宰猪,做成猪油白菜汤,有时候还能吃上白面馒头和黄米糕。那时候大家心思很简单,白天就是认真干活儿,晚上闲下来了就唱唱歌、聊聊天,大家都觉得应该向干得好的人学习,从来也没有攀比心和嫉妒心,所以也处出了真感情。一起去挖排干的有一个16岁的男孩,相处久了孙秀英觉得他就像自己的弟弟一样,每次吃饭时都会招呼他打饭,甚至把自己的分一部分给他吃。

  在张玉明和杨旺的记忆中,那一年给他们留下最深刻印象的还是元旦的那顿饺子。元旦前夕,狼山公社通知各生产队组织家家户户包饺子,包好的饺子冷冻后统一拿到工地煮给大家吃。“我从来没吃过那么好吃的饺子,因为是不同人家包的,有的是黄萝卜馅儿的,有的是猪肉馅儿的,还有羊肉馅儿的,团圆时刻能在工地上吃到家里的味道,真是非常感动!”张玉明说,大家深深地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吃完饺子后干劲儿更足了,工地上有群众自发编曲,表达内心的喜悦:一层层红泥,一层层沙,挖不完总排干不回家!

  

建成生命线 奋斗永不息


  为了不耽误来年春种,总排干的建设工程必须在春节前后完成,所以必须延长每日工时,晚上也施工。条件好一些的地方接上了电灯,条件不好的就用煤油火团照明,河套大地上再次掀起了夜战总排干的“战役”。终于,临近春节时,总排干疏通扩建工程基本结束了,剩余的星星点点尾留工程,待来年开春冻土消开再施工。1976年1月20日,原巴彦淖尔盟庆祝疏通总排干竣工大会在临河召开,参加大会的有6000多人,人数之多、规模之大,巴彦淖尔历史上从未有过。临河县的狼山公社率先完成建设任务,作为先进单位代表在大会上作了发言。“当时我正在狼山公社从事秘书工作,我们的张书记代表狼山公社上台发言,我们感到无比自豪!现在那份发言稿还保存着,是非常珍贵的历史资料。”马耀中说。1975年的那个冬天,巴盟各级领导的心和群众贴在一起、汗和群众流在一起,就是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情况下,大家保持高昂的士气,提前完成了这个庞大的工程,而对当时的人们来说,一个印着先进字样的搪瓷水杯、一面印着奖状的镜子就是最好的奖励。

  与此同时,由各旗县自己负责组织施工的二排干沟、三排干沟、四排干沟、五排干沟、六排干沟、七排干沟、皂沙排干沟、义通排干沟、八排干沟、十排干沟等也疏通了,这使得河套灌区基本上实现了有灌有排,灌区的年排水量增长了3倍,粮食总产量第二年就增长了近9万吨。

  今年93岁高龄的高加寿老人是杭锦后旗第三中学的退休教师,他当年曾带领两个班的学生参与到开挖二排干沟的工程中。虽然工程量相比总排干建设小了很多,但师生们毫不懈怠,也是本着“比谁干得好,比谁干得多”原则加大马力干。那一年的深秋雨水多,基本连续一个月都在下雨,但这丝毫不影响大家的工作热情,遇到小雨则继续工作,遇到大雨才会暂停。同学们住的是学校的教室,有的睡在拼起来的课桌上,有的睡在教室的地上,但是大家仍然干劲十足,无人叫苦。高老师记得班上有个十五六岁的男孩叫侯铁华,他是最能干的一个,在他的带动下,班里的好几个小伙子开始比拼,越干越有劲,很快就完成了建设任务,而当时能奖励侯铁华的就是多吃一个馒头的“特殊待遇”了。

  如今,河套灌区以总排干沟为骨干的排水系统日臻完善,先后建成了总排干沟1条、干沟12条、分干沟64条、支沟346条、斗农毛沟约1.73万条,全长10534千米,现控制排水面积1138万亩,控制沿山山洪排水面积1.33万平方千米,是全国控制排水面积最大的农田排水系统。2014年之后,总排干又承担起了为乌梁素海实施生态补水、改善水生态环境等重要职能。运行以来,总排干累计排入乌梁素海水量约245亿立方米,排盐近4063万吨,对控制河套灌区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全市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乃至巴彦淖尔市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成为河套灌区的生命线。而对于当年参加过总排干开挖的人们来说,那段记忆可能是他们成长历程中最无法忘记的一段特殊经历,当年只是想着要响应号召,“干”字当头,不讲困难讲革命,不讲条件讲干劲,在“干”中创造条件、克服困难、解决问题。

  风雨数十载,弹指一挥间。总排干,是河套人民共同创造的宝贵财富。如今,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河套水利精神更成为了巴彦淖尔一座不朽的丰碑。当我们再次凝视日新月异的河套灌区,战天斗地的奋斗精神已经深深融入河套人民的骨髓,这种精神正在传承给新时代的河套水利人,他们勤于思考,大胆实践,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历史使命感,担负起新时代水利工作的神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