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农民竟如此有趣
发布时间:2024-11-06 10:35:17 文:梁海龙(临河)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炊烟是一条脐带,一头是游子,一头是故乡。

  周文廷散文集《河套炊烟》是专写河套农民的,不同的叙事方式,不同的人物个性,不同的人生遭遇,许多的人,若干的事,形成了河套农民不同历史时期的众生相。萌的、怪的、幽默的、善良的、超前的、智慧的,十分有趣!

  ——编者

  1106004_001_01_s.jpg

  深秋十月,二黄河堤岸金黄的树叶纷纷扬扬撒向河套大地,如同油画般的美丽景色着实令人陶醉。

  此时,友人周文廷赠书《河套炊烟》,同道中人,倍感珍贵,赏析有趣,便记读后。

  交流、碰撞、旁观者清,是作者的初衷;知遇、坦诚、切磋,是受赠者的回馈。

  阅读巴彦淖尔人写的书,向来是兴趣盎然。读本土知名作家的作品自不必说,读文学新人的“黑马”之作,更为享受。其热切程度不亚于读古今名著。因为亲近,便有共情。

  从最近读到的新书来看,最能代表河套“土语”方言的文学作品是杨恒德的小说《黄河韵》,最能代表巴彦淖尔市长篇小说创作新实力的是书畅的小说《黑局》,最能集中反映基层农民生活实情的便是周文廷散文集《河套炊烟》。

  

目不转睛向农民


  捧读《河套炊烟》一书,会心一笑。此书是专写河套农民的,不同的叙事方式,不同的人物个性,不同的人生遭遇,许多的人,若干的事,形成了河套农民不同历史时期的众生相。萌的、怪的、幽默的、善良的、超前的、智慧的,十分有趣!

  《抢盐的故事》很尬,《淹地的故事》很奇,《赵叔进城》很纠结,《胡凤林遭遇的伤心事》很痛楚,《白书记的养羊股份制》很智慧……《某地农村赌博风让人忧》《李楞贷款搭礼》《农民供娃娃念书真难》很值得警醒,《呼和巴根:日本留学回来的“牧人”》《小村出了研究生》《召壕村里访“贫农”》让人耳目一新。

  单从这些文章的题目上就可以看出作者独具慧眼、别出心裁的本领。跨越历史时空之大,记录生活变迁视觉之繁复,篇篇见新意,段段有惊奇,或拍案叫绝,或令人深思。笔者曾设想,假如把《河套炊烟》书里写农民的故事编成脱口秀,那极有可能火爆全国。

  你看,《抢盐的故事》一文,记载了本世纪初期、改革开放中段,经过漫长的商品短缺时代又从未经历市场经济血雨腥风的人们,突然听到海水核辐射要来、咸盐能够抵抗辐射的谣言,一时方寸大乱、手足无措,“抢盐热潮”从城里迅速蔓延到农村。

  故事写得很有趣,村里小卖部老板张瑞不知外面有抢盐风潮,亲叔伯弟兄张富却心知肚明,他来到小卖部问有咸盐吗,张瑞说有。张富窃喜,揣着明白装糊涂,果断出手,乘机把仅有的一大箱咸盐按亲情批发价全部买下。而当张瑞打电话催盐业批发部送货时,对方说最近要货的人太多,缺货,送不过去。

  谣言甚嚣尘上,令人胆战心惊。无奈之下,张瑞又到张富家里,央求张富看在亲戚的份上再卖给自己一点。结果,张富说要分给自己的子女。好说歹说,最后,张富只分给他一袋。经典台词是:“这也是你,要是别人,半袋也别想。”

  戏剧性的转机出现了,批发部打来电话,有盐可供。国家出手稳定市场,谣言被破,虚惊一场。

  那几年,因市场价格波动为难农民的事很多,“卖番茄难”“卖西瓜难”“卖葵花难”,轮年回环。农民在喜忧转换的过程中,认识着社会,感应着市场,成熟着自己。

  “故事里的事是那昨天的事”,一件小事,寥寥数笔,折射出时代的烙印:对于中国人来讲,市场经济是一个全新的课题,自然灾害、市场竞争、投资机会转化、城市化进程速度快慢等都会出现常人意想不到的变化和突发,如何能做到人间清醒、驾驭风险、与时俱进,便是农民需要思考和学习的东西。

  而书中集辑的这些曾经发表过的文章,正是农民朋友学习的活教材。作者的拿手好戏便是把当时农村发生的大事小事编写成通俗流畅、农民喜闻乐见的新鲜故事,传播于新闻媒体。

  把新闻写成故事,把故事写成新闻,既文学又新闻,雅俗共赏,读而后思,思而后有得。文学恰恰好,不夸张;新闻刚刚好,有美感。

  《买起奶牛看不起病》一文,按说是篇说事、论理的文章,严肃、正规说事,但是作者却说得有理有据,幽默诙谐。而就是这样一种看似轻松自由的阅读,却能以小见大,让人领会到国家治理、乡村振兴需要解决的大问题。

  你再看《农民王有平的现代生活》,记者夜宿农民家,夫妻俩介绍着发家致富后的好生活:盖房、买轿车花了二十七八万。到临河“大世界”家具城买床花了1800元,女主人后悔没买自己看中的6000元的床……作者与农民一起收看丰富多彩的电视节目,体验着河套乡村农民的现代化生活。文章竟跳转开来,如此结尾:“窗外,雪花还在飞舞。看到不远处已积雪的田野,记者才意识到自己此时置身于农家中。”看,神来之笔,多么巧妙。

  适当的文学“调料”,在新闻写作中是可以运用的;适当的新闻深度探触,在文学创作中也是注塑灵魂的。“内行看门道”,作者将新闻和文学的两种笔法娴熟运用,讲故事的水准非同凡响。

  你看《这个女人不简单》一篇,他去采访女企业家邬玲英,结果扑了空,始终未能谋面,借此入题,通过其丈夫的介绍写作成文。虽说是一次有遗憾的采访,却正成就了他反弹琵琶的技巧运用,女企业家不在家比在家还好,从另一个侧面反衬了女企业家的艰辛、忙碌。“此时无声胜有声”,愈加增强了文章真实、亲切、可信的感觉。随处可见,多有手段,妙笔生花。

  知名编剧宋方金说“故事是每个人的神明,是照亮人的指明灯”,文廷作文擅长故事,其文同样具有照亮的作用。

  

看来幽默实是学问


  《河套炊烟》文章写得很严谨,从未看出作者有刻意搞笑的笔触,但是农民生活中的市场经济却确实是扑朔迷离、变化莫测。时而让人喜出望外,时而让人哭笑不得,更有甚时让人欲哭无泪。作者在娓娓道来之中,播种着一些深刻的道理和坚韧的精神。

  《买起奶牛看不起病》,是一篇养牛纪实,读后令人心绪凝重,力图改变。

  一农人花高价买回两头牛,一进院门,就有一头牛生病了。请兽医做手术、输液花了4000元治疗费。这次投资很狼狈,没等挤出牛奶,没等见着钱,就赔了全家半年种地的收入。

  牛不比人,人病会说,可早预防;牛病无预感,一来就是大病,不给牛看病不行,没钱看病不借钱也不行。怪不得人常说,“家有千万,四条腿的不算”。

  又有一家,牛病输液六天花了1800元,最后牛被治死了,兽医的药费还得照样支付,结果是“牛财两空”。

  还有一家,牛快死了,开始还能站立,兽医给治着,牛趴下了。农人果断出手,英雄断臂,及时止损,屠宰了卖皮、卖肉,共计收入1700元,正好够抵顶兽医的治疗费。农民把钱递到兽医手中时,无奈地说“正好给你烩了一锅菜”。

  读来想笑,但实足又笑不起来。

  “看病难,看病贵”的现象在动物世界也同样存在。

  牲畜没固定医院,治疗场所分散,治疗价格、手术大小均由兽医说了算,治疗效果监督难。单说出诊费,骑摩托车的要五六十元,开小车的就得百八十元。养牛业发展得太快,牛医太少,假冒者也有之,物以稀为贵。

  人有职工、居民医保,牲畜如何保?牲畜商业保险赔偿额太低,如何能最大限度保护养殖户的利益,应是有关部门需要认真研究的课题。

  “买得起牛,看不起病”是一种怪现象,虽然作者所记是19年前的事,但是现在读来依然觉得有阅读价值。人医市场正在整顿,兽医市场也需要治理整顿。清新的文字,深刻的道理。

  书中的每篇文章都不长,三言两语就能把农村看似繁杂的事情说通透,这正是作者多年历练的功夫所在。

  《淹地的故事》,说张小娣浇自家的庄稼不小心把彭林瑞的6亩8分番茄地淹了,恐怕影响秋后收成,彭让张赔钱,张给他按每亩800元共计5440元打了秋后还钱的欠条,被淹番茄地的收入归张所有。结果当年秋收遇到了市场番茄价格上涨,张小娣卖番茄收入了11800元,付给了彭林瑞5440元,还多赚了6000块钱。世事难料,时运多变。宽容、耐心、契约精神是作者所想表达的,但是又从未直白训导,只是让事实说话,在讲述中给农民朋友做了一次心理按摩。

  读《河套炊烟》这本书,不能简单地用文学或新闻的标准去衡量,而是需用做学问的视角去看待它。按照梁漱溟教授的定义,做学问的标准有八个,形成主见、提出问题、化繁为简、一览众山小……

  由此看来,周文廷就是把写农村、农业、农民题材的文章当作学问来做了。每篇文章力求内行、专业,从文中的数字引用,到算账推导,再到提出问题、拿出方案,堪比“专家”力道。

  

站在渠沟里写作的人


  掩卷《河套炊烟》,心中升起写读后感的冲动。原本对作者周文廷个人情况了解不多,虽欣赏过零散文章,但没有像读过书以后对他的写作特点有完整印象。

  “了不起,专写农民的作者。”

  我奇怪,文廷为啥能几十年如一日专注于农民题材写作,陈芝麻烂谷子、大事小事他都知道,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他要把多少时间放在农村啊?《“李保人”这回保亏了》,他怎知道农村的突发;《怀念一头骡子》,亏他还记得这头耕畜;《球童白冬青:在高尔夫球场上追梦》,凡来自农村的人必是他的关注对象;《别了,土凉房》,瞧这把式,一草一木都有情,土凉房也能扇起风。

  书中有20多篇文章都产自长胜乡长胜六社,仅写他家、他父亲的房子修缮、变迁过程的文章就有3篇。

  朋友告诉我,作者周文廷原来本身就是乌拉特前旗新安镇长胜村六社农民,当过社长。自幼爱好文学,多年笔耕不辍,在巴彦淖尔报社进行文化体制改革时,应召进入农村专版的编辑记者行列。37岁那年他得偿所愿,离开农村,进城专心为文。

  所以,他“身在曹营心在汉”,“脚踩两只船”,既爱文学,也爱农民。文学成全了他写农民的嗜好,农民成就了他当记者的梦想。

  有人说,他是一个见了农民就有话可说的人,他是一个走不出农村的人,“他是一个在农村安放不下肉体,在城里安放不下灵魂的人”。

  他是农民眼中的城里人,农民眼中的文化人,农民眼中的消息灵通人士。农民有了苦恼找他叙说,农民挣了大钱向他显摆,农民有了困惑与他探讨。所以,他的文章便有了浓厚的泥土气息,他便对农村题材“执迷不悟”,他便进了城里也一步三回头。

  有人说他的书是一本“望乡”之作,是一个为情所累的劳动过程,他本人是一个“站在渠沟里写作的文化人”。

  读着文廷精彩绝伦的文章,笔者想到了巴彦淖尔正在打造的河套文化。

  农业是河套平原的主要特征之一,《河套炊烟》不正是研究河套文化的课题成果吗?它完整记录了河套农民从走西口、挖总排干、创建河套特色品牌餐饮以来生存、发展、出超的延长线,是外界了解河套平原的一个靓丽窗口。尽管此书并不完美,还有一些值得商榷的地方,但是它对河套文化的贡献却是无疑的。

  回归正题,笔者始终想着这样一个问题,这本书谁是最大、最直接的受益者?谁爱看,对谁有用?我想,第一读者应是农民。

  农民看“农民”写的文章,农民看文章中的农民,心与心相通,远亲与近邻相知,看别人的故事,想自己的未来,在回顾与展望之中知教训、长见识,在计划和市场之间看劳动分工和发力方向。

  《河套炊烟》是写给农民的书,也是一本写给国家、农业管理者的书,它是反映基层农村、农业、农民的晴雨表,参照如此实情下的决策更具有针对性。

  不得不承认,社会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人人都是文学家、人人都是自媒体的时代已经到来。阅读着本土作者的一篇篇承载河套文化的美文,不禁喜由心生。

  乐见其成,河套文化后继有人,人才辈出,浪浪逐前,丰收延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