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进强国路 阔步新征程丨文旅融出新天地 且以诗意共远方
发布时间:2024-11-05 08:53:10 记者:希吉乐/文 齐鸿雁/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文与旅相伴,旅因文而兴。

  近年来,我市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聚焦聚力办好两件大事,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发挥文旅资源富集优势,整合特色资源要素,挖掘文化内涵,着力把文化和旅游的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将文旅产业打造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让“诗和远方”在互联共融中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从数据看,今年1—9月,全市接待国内游客1401.28万人次,同比增长99.96%;接待国内游客总花费达164.74亿元,同比增长103.76%。“五一”假期,我市上榜西北地区租车率最高城市、全国最受欢迎小众旅游目的地。国庆假期,黄河湾步行街、乌梁素海、乌兰布和沙海湖旅游区、纳林湖、青春湖、宝日汗图绿洲景区等景点景区及“渡·阴山”自驾游线路人气火爆。

1105001_004_01_s.jpg

国庆假期,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游客驾车穿越“渡·阴山”自驾游线路。


顶层强设计 方向有引领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化与旅游相生共兴、相辅相成。

  今年4月,巴彦淖尔市北疆文化研究院在河套学院揭牌。该研究院将充分发挥河套学院的学科优势,整合相关研究力量,协作攻关,全面深入挖掘、系统整理、精准传承并创新发展北疆文化。

  北疆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颗耀眼明珠,而河套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又是北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不断加强河套文化建设,全力做好河套文化研究阐释、宣传推广、精品创作、遗产保护、暖心惠民、文旅融合“六篇文章”,为打造北疆文化品牌贡献力量。

  理论研究是文化建设的根基,为此,我市建立健全河套文化研究阐释机制,调动专业力量,建立河套文化研究智库,为河套文化的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平台支持。与此同时,我市积极挖掘河套文化的深厚内涵,致力于推动特色文旅产业的繁荣发展,围绕建好点、连成线、带动面,规划建设一批体现北疆文化元素的旅游景区、城市街区、特色村镇、度假康养聚集区,推动乌梁素海、新华林场、黄河湾步行街等文旅融合项目提档升级,推出红色游、乡村游、冰雪游、边境游等特色旅游产品。

  推进北疆文化建设,必须全面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我市坚持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摆在重要位置,摸清文物资源家底,建立河套文物档案库,加强文物古迹、古老建筑、文化景观、非遗民俗等保护。与内蒙古师范大学合作成立北疆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河套基地。实施国家级长城重要点段安防、阴山岩画断代、高阙塞修缮、河套粮库旧址群修缮等工程及阴山岩画数字化展示、古籍数字化保护等项目。发挥好河套文化博物院、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内蒙古兵团博物馆等文化体验窗口作用,讲好文物故事,开发文创产品,让文物“活”起来。

  

政策巧指引 文旅绘新卷


  人民在哪里,哪里就是中心;生活在哪里,哪里就是舞台。

  市直属乌兰牧骑(市歌舞剧院)今年原创的二人台现代戏《好大一棵树》以讴歌和弘扬“三北精神”为主题,讲述几代林场人可歌可泣的治沙故事。演员们精湛的表演,让观众深受触动。“看完这部戏,我了解到防沙治沙历程是如此艰难,非常敬佩那些一直坚守一线、永不放弃的治沙人。我要把这部作品推荐给周围的人,希望他们也能了解并喜欢上我市的原创文艺作品。”市民王先生说。

  近年来,我市各级文化文艺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以文化体制改革为契机,守正创新、赓续文脉,在深厚的历史文化沃土上精耕细作,用舞台展现精品、用歌声凝聚力量、用舞姿传递真情、用丹青描绘美好,使得文艺精品佳作竞相涌现。

  我市按照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十个一”目标任务编创“一首歌”“一部剧”,重点创作了《乌梁素海》《好大一棵树》两部剧、《总书记来到咱家乡》《温暖的嘱托》两首歌、《阴山记忆》《河套民俗文化展演》两个沉浸式演艺,打造了“爱我中华”主题展馆,推出了“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和“相约几字弯·共绘中华情”非遗优秀节目展演两个国家级群众文化品牌。有关部门还举办了“总书记来到我家乡”“长城两边是故乡”等20余项主题展览,“千里阴山 千古岩画”阴山岩画艺术巡展在北京、青岛、郑州等地精彩亮相。

  

引流有力度 活动有热度


  一首歌、一部剧、一场球赛、一顿烧烤,都可能带火一座城。

  今年9月,“唱响北疆 同心筑梦”第八届“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在乌拉特前旗唱响,吸引了众多媒体的关注,新华社、人民网、国家文化云、内蒙古草原云等各大媒体平台直播量为千万+。

  近年来,我市打破传统文旅营销之“墙”,深挖文化资源,备足“文旅盛宴”,通过轮番上阵的节庆活动吸引人气、聚集商气,有效拉动城市旅游综合消费,使之成为旅游市场推广的“助推器”,让魅力巴彦淖尔成功“出圈”。

  今年我市将推出“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1000场,已举办“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魅力乌拉特”西部民歌会、第二十一届河套文化艺术节等重大文旅活动600余场。其中,“5·19中国旅游日”主题活动千人沉浸式演艺“点燃”临河区黄河湾步行街,接待游客约10万人次;“天赋河套 柿柿如意”巴彦淖尔市五原黄柿子文化旅游季相关视频点击量近1亿次,通过活动带火了城市、带动了产业发展;在河套美食大赛系列活动中,“歌从草原来”“陕坝味道”音乐嘉年华吸引区内外50余家媒体、400余个平台直播,点击量4000余万次。

  

文旅业态多 品牌“亮”起来


  品牌引领,激发文旅融合大效益。

  近年来,我市立足实际深挖文化元素、资源要素,集中力量开发具有影响力的精品景区和文化旅游品牌,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聚人气、聚财气。

  推出精品旅游线路。围绕研学旅行、自驾游、露营体验等,推出“三北奇迹”生态治理游等26条精品线路。“渡·阴山”自驾游线路“火爆出圈”,作为全区4个自驾游品牌之一在自治区旅游发展大会上发车、授旗。这条线路穿越阴山山脉,涵盖山川、沙漠、草原、湖泊等多种自然景观,途经阴山岩刻、鸡鹿塞遗址、汉长城遗址等历史遗迹,让游客体验自驾探秘的激情、感受北疆文化的魅力。此外,我市还有3条旅游线路入选自治区“十佳研学旅游精品线路”和“优秀研学旅游精品线路”。

  强化文旅宣传营销。深化城市营销理念,打造文旅IP形象,开展“一句话叫响一座城”口号征集、“一首歌传唱我爱的城”歌曲征集等“四个一”宣传营销活动,形成了市县两级上下联动、各旗县区同频互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联合推动的宣传合力。

  站在新的起点上,我市将继续深化文旅融合、体旅融合,不断提升软实力和影响力,打造旅游消费升级版,吸引更多游客到巴彦淖尔来体验“诗与远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