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文化大家谈 | 北疆文化视域下的“大河套文化圈”
发布时间:2024-11-04 11:13:50 文:宋启超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核心提示:

  以北疆文化的新视域看,“大河套文化圈”是分布于内蒙古自治区中西部乃至中国西北地缘影响力最大的文化复合区,也是北疆文化中草原文化特色鲜明的最大承载区。这一文化圈,地跨内蒙古、宁、甘、陕、晋、冀六省区,既有特色鲜明的文化核心区,又有深远广泛的延展区,是祖先留在这片热土上多彩瑰丽的文化宝藏。


  北疆文化视域下的“大河套文化圈”理念

  地域文化是特定时期和特定地域形成的国家大文化中的一个子系统。研究地域文化,就是通过对某一地区独特的地理人文环境、经济形态、政治状况、文化教育、社会习俗、文化心理等方面的考察分析,寻找出文化传统在地方上的发展表现及特征,从而有助于更加清晰地审视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脉络。

  所谓“大河套文化圈”,就是以北疆文化的全域视域,从整体上来看河套文化。河套文化并不是局限于一个地方或盟市的地方文化,而是辐射广阔、影响广泛的区域文化。在历史资料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有力的证据。河套地区是以黄河“几字弯”流域为中心,地跨阴山南北,以宁夏的银川平原,巴彦淖尔的河套平原、三湖河平原,呼和浩特、包头的土默川平原,鄂尔多斯北缘的黄河南岸平原的广大地区。《清史稿》就有“鄂尔多斯部,在河套内,至京师千一里”之说。在国家气象定位中的河套地区及黄河流域管理定位中的河套灌区,都充分说明,河套是个大地域概念、大文化概念。在地理环境、自然变迁、行政治属、文化传承上,河套始终是以黄河、阴山和草原为轴心,形成了地域相连、物产相同、习俗相通、方言相近、文化相融的统一。千百年来,河套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生态系统,一个完整的经济区,其自然地理的整体性、生态系统的整体性,决定了其文化形成和传承的整体性。

  “大河套文化圈”的形成有着充分的历史和现实依据。

  从地理生态上看,从古至今,河套地区就是一个整体。这里以黄河为经、阴山为纬,以黄河及其支流在这个地区的流域为中心,草原、山地、高原、平原、沙漠、湖泊、湿地等多种地型在这个区域都有分布,因而形成了阴山南北大河环绕、草原与平原一体发展的格局。河套地区经纬范围约在东经104°~116°、北纬35°~45°之间,在这一区域,黄河南北环绕流经990公里,阴山东西绵延近1000公里,面积达20万~30万平方公里,人口规模在1000万以上。因此,河套地区的兴衰发展都是和黄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从历史演变看,河套自古是北方游牧民族长期居住的地方,从秦汉到清代,这里除中原统治外,先后为匈奴、鲜卑、突厥等占据,政治隶属多次迭变。新中国成立后,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这里的行政区划也曾多次在蒙、宁、陕、甘等多个省区和盟市之间调整变动。

  从人文因素及其形成的特点看,在辽阔的北疆,形成河套地区的人文因素主要有战争、移民开发,这充分显示出河套地区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也使得大河套区域形成了诸多共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开发的历史相连。河套地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移民农业开发区。从秦汉开始,即设郡县,山东、河北等地一年就可移民六七十万人口到此一线。其二,多民族的交往不断。北方民族几乎都在这个舞台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迹,先后开发了这一地区。其三,文化交融深远。这一点在大量民族交融而形成的社会经济、艺术、语言、心理情感、价值取向及共同生活的习俗中即可体现。

  从河套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看,河套文化诞生于河套,但由于千百年来河套地区移民,周边及其他地区的人口持续不断地走西口、进河套,各地的文化随之传播,并吸收融合当地的文化,让河套文化有了新的发展,也使河套文化在北疆怀抱中扩展为“大河套”“泛河套”这一更广阔的区域。

  以上情形及其流变都充分说明,不论哪个时代,河套地区都不曾为一个行政区划所独辖,但这丝毫不影响其作为一个地区的完整性。确立“大河套文化圈”概念,就是要从北疆文化的视域把整个河套区域看作是一个经济区、文化区,在研究过程中树立起一个新的区域概念,即“大河套”的概念,从而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

  “大河套文化圈”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中的学术意义和理论价值

  确立“大河套文化圈”是服务于挖掘地域文化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重大影响力和建立地方文化学体系的必然选择。

  提升河套文化品位的需要。河套文化是多彩绚烂的文化瑰宝,但是文化内涵还未得到充分挖掘,需要更深层、更广泛的挖掘,丰富其内容,提高知名度,提升河套文化的品位。

  整合文化资源的需要。从远古走到今天,河套文化蕴含着多变的历史积淀、多彩的地域特点、多元的民族风情、多样的文化基因,形成了丰厚的文化资源。确立“大河套文化圈”,能够更好地完成对丰富的文化资源的有效整合,更好地挖掘其文化多样性、独特性、复合性、共生性等特点,从而全面、深刻地认识和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通过对文化资源充分开发、利用,发挥应有价值,使河套文化不断焕发时代的光芒,为北疆文化建设贡献更多力量。

  打造文化品牌的需要。文化品牌是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地方的竞争力、吸引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文化的品牌效应。值得肯定的是,近年来,巴彦淖尔以打造河套文化品牌为目标,把传统和现代的、有形和无形的文化资源优势整合起来,精心打造具有河套特色的文化品牌,提高文化软实力,推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践证明,建立“大河套文化圈”的视域,搭建“大河套文化圈”建设平台,实现区域内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充分挖掘河套文化内涵及价值,也是推进北疆文化品牌建设的有效举措。

  “大河套文化圈”在北疆文化品牌建设中的现实意义

  确立“大河套文化圈”的意义在于通过深入研究、建构和完善河套文化体系,搭建“大河套文化圈”研究平台。在此基础上,大力宣传推介河套文化,增加区域知名度和吸引力,增强城市软实力和竞争力,促进大河套区域内各城市间的广泛联系与合作。

  理清概念,形成共识。确立“大河套文化圈”,首先要从生态地理上理清其自然概念。对河套(黄河几字弯沿岸的冲积平原)、前套(宁夏青铜峡至石嘴山之间的银川平原)、后套(巴彦淖尔的河套平原)、东套(包头、呼和浩特和喇嘛湾之间的土默川平原即敕勒川)、西套(贺兰山以西的阿拉善,另一说法指宁夏平原)从地理概念让有一个完整的把握。同时,要理清古今河套的传承关系。河套的“河”,特指黄河及其支流。河套的“套”,特指黄河中游“几”字形围起来的黄河沿岸冲积平原,其中鄂尔多斯高原和陕北黄土高原是古河套,银川平原至呼和浩特平原等阴山南、黄河北的平原是今河套。没有黄河改道在阴山前形成的面积最大的冲积平原,就没有今河套(核心区),也没有“以东为前,以西为后”的前大套和后大套,更不会有黄河以南、长城以北的地区称前套,与黄河北岸的后套相对称的说法。这就是古河套与今河套的关系。由此,从自然环境的一体性演变,理清概念,就可以建构起“大河套文化圈”的空间范畴,它是以历史上形成的河套平原为中心,包括沿黄河流经的广阔地区,进而在文化概念上形成共识。

  理清关系,发挥优势。在北疆多元文化的建构中,黄河文化始终发挥着主体作用,但草原文化作为底色和优势同样延续着主流地位和影响,其表现是大河套区域内形成了特色纷呈的文化单元,如鄂尔多斯文化、阴山文化、敕勒川文化、乌拉特文化等。这一方面反映出文化本身发展传承的多元多彩,另一方面又造成了文化建设上的分散。比如黄河、草原的生态保护,阴山岩画、长城等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就必须协调域内各地区共同努力,既不可能为一个地区所独有,也不能仅靠一个地区就完成。确立“大河套文化圈”,可以理清河套文化本身发展与传承的关系,帮助各地从整体出发、从特色出发,在深化文化研究、推进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传承利用等方面,特别是发展全域旅游产业,做大做强文化产业方面实现互动联动、分工合作、共建共享。

  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大河套文化圈”具有草原文化、黄河文化的鲜明特色,其历史、文化、艺术、观光价值是无可代替的,也是不可复制的。以“大河套文化圈”为有效载体,推进北疆区域文化资源整合,不仅有利于加强地区特色文化体系的建设,也有利于生态保护的整体性。生态系统建设的完整性,是打造文化品牌的前提和基础,在理念上形成共识,形成合力,然后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

  总而言之,确立“大河套文化圈”,对于深入挖掘和整合文化资源,传播和传承河套文化,提高河套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吸引力和影响力,丰富北疆文化的内涵,提升地区经济文化的竞争力、凝聚力、辐射力,促进地区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确立“大河套文化圈”是打造北疆文化品牌的必然选择,也是推进地区文化产业升级、提高地区文化软实力的必由之路。 (作者为河套学院原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