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故乡温婉的情绪中   
发布时间:2024-10-25 11:22:58 文:漠耕(前旗)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鄂晓玲散文集《山的那边》近日枣梨落英,刊行于世,为她由衷心悦。鄂晓玲是内蒙古作协会员,出生地是皖南历史文化名城宣城。但她却在北疆临河工作生活至今。她主要写散文和诗歌,偶尔也写短篇小说。她的散文温婉明丽,典雅秀气,具有女性文笔的纯洁恬静、细腻优美等审美特点。阅读这部散文集,笔者感受到作者在女性特有的文字叙事中渗入了女性气质、女性视角、女性审美和女性艺术思维。总体来讲,作者通过“内窥镜式”的表达,主要书写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内心感触,以乡愁、人事、游历和情感为题材,编织了一幕幕人间的悲欢离合、世相百态,也深度解读了生命旨归和人生纹理。


  


  《山的那边》以乡愁为主线,串起了亲情、爱情、乡情,从浪漫思绪到自然风光,文字温婉明丽、生动真切,百味纷呈而生机勃勃。而其中鲜活的女性气质和女性叙事,更是为文本审美奠定了温婉的基调。行走在故乡温婉的情绪中,一个不停漂泊的旅人,在宣城和河套两个故乡之间来回切换,正如用一根扁担担着两只箩筐,既舍不下出生地,亦放不开成长地。深厚高古的皖南文化,给予了作者情感的滋养;雄浑厚重的河套血脉,给予了作者灵魂的哺育。山的那边是水,是江南烟雨、小桥流水、杏花满山坳,那温婉旖旎的景象,滋润了作者柔美的审美情愫;山的那边是山,是塞北风华、沃野千里、瓜果飘香,这高远粗犷的风光,哺育了作者壮阔的审美气质。柔美与壮阔,注入了两种不同的审美基因,使作者文笔深远,刚柔相济,形成独特的风格。

  柔美如《偶遇西塘》,回江南探望母亲,出游嘉兴西塘,而得西塘之美的润养。文中嵌入了一则优美的爱情传说,把西塘的特色廊棚描述得美轮美奂。壮阔如《山的那边》,千里阴山如慈母的怀抱,揽起了河套大地的丰饶物产,挡住了西北的寒流和风沙。乌拉特草原绵延无边,却能感受到大地的温度与坚实。悠扬马头琴涤荡心扉,篝火马奶酒滋养了灵魂的圣洁。

  女性文笔总是那么细碎和缠绵。她总是在细碎罗杂的生活琐屑里边,写出内心隐秘的痛楚,并且把这种隐痛收藏内心深处,成为女性叙事的情感基调和叙事逻辑。《父亲的背影》深沉痛惋的叙述令人压抑,也令人同情。当作者奔赴几千公里回到故乡,见到病榻上瘦弱的父亲,心里的疼惜和担忧如潮水般奔涌,这时候特有的女性倾诉就开始发轫,“瘦弱的背影、干枯而颤抖的手、慈祥和疲惫、单薄得禁不起被子的分量、脊梁不再挺拔、轻轻擦拭父亲的额头的刻痕……”一系列绵密的意象如江河泻地,自肺腑、自生命本能喷出。女性细腻深切的本能,在不经意间流淌出来,把女儿对父亲深切的感念及依赖、崇仰、体贴、深恋的感情细密地传递出来,让人不禁怦然生悲,为之叹惋,为之流泪。

  山的那边是山,是父亲那座大山,永远支撑着作者的精神大厦,勇毅前行;山的那边是水,是河套的乡愁之水,母性一样的黄河水给予作者深厚的精神滋养,永远哺育着作者的文学梦想。


  


  鄂晓玲的散文在写作上注入了很多细碎的情感元素,叙述沉浸且隐秘,关注事物的细节而充满人性的光辉。综观文集,可以触摸到她的写作源头是“乡愁”二字。她心怀两个故乡,却又身处江南与塞北两个故乡之间的时空扭矩,让她产生了“思维上的较劲”和“心灵上的纠结”。但无论是哪个故乡,都渗透了对农村生活难以割舍的情感。在江南,她从小生活在敬亭山脚下,这座因李白诗作而名满天下的文化大山,使她自然濡染了诗人的基因;在塞北,黄河水给她灌注了深厚的血脉情感,使她不自觉地接受了河套文化的熏陶。她试图用文字去捕捉那些渐渐消逝的美好,去缝合因故乡变迁而产生的心灵上的裂痕。每一个细腻的情感抒发,每一个关于故乡的故事,都是她对心灵深处那份乡愁的回应,是她在努力寻找着自己在两个故乡之间的位置,寻找着那份能让心灵安稳栖息的归属感。

  她拥抱两个故乡的自然与人文图景,吸吮着两个故乡的独特气息与文化养分。在古老的传统习俗中汲取着智慧,在现代的生活方式里探索着创新。那些自然的图景,如田野里的麦穗、山间的野花、河畔的垂柳,给予她对生命的敬畏与热爱;那些人文的颗粒,如民间口口相传的故事、邻里间的互助情谊、故乡特有的民俗风情,赋予她创作的灵感与力量。她用一颗敏感而炽热的心,紧紧拥抱两个故乡的一切,将它们融入自己的血液,化作笔下一个个生动的文字,为读者展现出两个故乡的美丽与魅力。她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反映出自己内心的情感波动,形成了一种“情景交融”的意境。例如,在《偶遇西塘》中,她细腻地描绘了小桥流水、古镇风情,展现了自然与情感的交织,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这样的描写不仅让读者感受到美的享受,也引发了对生活的思考。

  在《闪烁的青春》中,作者以生动的语言描绘了乌兰布和沙漠的春天,展现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沙漠图景。她将沙漠绿洲春天的气息传递给读者,让人仿佛置身于那片土地,感受到春风拂面的温暖。这样的自然描写不仅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更是对内心情感的映射。她不仅仅是写沙漠之景,更透过沙漠之变写防沙治沙英雄人物。这种自然与人文的交融写法运用,使得她的散文不仅具有视觉的美感,更蕴含了情感的深度。

  在《我的故乡》中,作者细腻地描绘了故乡宣城的人文景观和家事情感,表达了对故乡的深切眷恋。亲情温暖着心灵,乡愁湿润了眼眸。在水阳江、在敬亭山、在青石街,作者的足迹叩问着故乡的每一寸土地,思索着故乡的心音,终于明白“遥远的故乡里,一半是童年,一半是思念”。

  鄂晓玲的散文语言优美,情感深邃,如同一曲动人的旋律,蕴含着对生命的哲思。她善于用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比喻,将情感与自然景观交织在一起,在细腻的叙述中,探讨了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反思了自我与他人、自然与社会的关系。她的文字不仅是对生活的记录,更是对生命的思考与探索,展现了女性文学的深邃与广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