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通过真情传递温暖   
发布时间:2024-10-25 11:20:45 文:高丽芹(临河)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读鄂晓玲新出版的散文集《山的那边》,深感她对自然、家乡、亲朋好友、家人的一份真情。这份真情如一股暖流,淌入读者心田,使阅读升华为感动。

  她的文字是有温度的,作为出生于皖南宣城的江南女子,她用饱蘸深情的笔墨向读者展示了江南水乡的温柔细腻,也表达了对塞北苍茫辽阔的钟爱。她的文字游弋于大江南北,使读者不自觉地沉浸在她的娓娓叙述中,并能置身其中,感受一份真情挚爱。

  《山的那边》共收录了59篇散文,每篇散文都是作者亲身经历的再现,并蕴含了作者对人对事的真情。即使从江南写到塞北,但内容、形式、情感没有丝毫违和感,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正如她所说:“文学创作需要保持一份真诚,保持一片心灵净土,初心不变。”我想她的初心,应该是对文学的执念、敬畏、潜心。

  鄂晓玲是个有心人,她笔下的牧羊人是淳朴厚道的,身患残疾的人是忠厚善良的,年迈的老人是慈祥宽容的,她用真情善待生活中与她相遇的不同群体,体现了一个作家适度的敏锐和挚诚。

  当然,谁的生活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傲慢的现实,鄂晓玲没有指责,而是以包容、宽厚的态度接纳。她的文字摆脱了使人压抑的悲情叙述,可以让读者从中感受到她积极向上的精神世界。


  二


  《山的那边》不仅保持了作者干净的内心,文字表达也干脆利落,语言简洁明快、鲜明生动,富有形象性和艺术感染力。

  如她在《父亲的背影》一文中,这样描述生病的父亲:“我将父亲肩头的被子往下拉了拉,曾经扛起那么多事的肩膀,如今已经单薄得经不起这被子的分量。曾经背起了一方村民责任,承担着一家人生活的脊梁,现在已经不再挺拔。我轻轻地擦拭着父亲的额头,看到父亲额头上的一道道沟壑,谁能说清哪一道是岁月的刻痕,又有哪一道是为儿女操劳留下的。”

  这段文字没有一句修辞,也没有经过文字的过度粉饰,但却有直达心底,足以震碎情感壁垒的敲击作用,使读者对一位病榻上的父亲,既怜惜又敬重。而这份情感源自于作者的真情表达,才有了文字悄无声息的感染力。

  鄂晓玲驾驭文字的能力已成熟,这也是她多年从事文字写作练就的功底。


  


  《山的那边》有许多篇目既写皖南,又写塞北,但作者能够自然过渡,毫无跳跃感。

  如她在《江南人江南情》一文中,这样表达真情:“离开家乡多少年,少小离家老大回,几十年的光阴,让人鬓发染霜,却不能改变记忆深处的盘根错节、牵牵绊绊,家乡人的热情好客不曾改变。但草原是一片神奇的绿洲,它让我的思维变得更加辽阔,心中能装得下日月星辰,没有草原,我写不出这样有情味的文字。”作者将不同地域、不同景物巧妙地糅合在一起,似有一份看不见但能感受到的情感作为纽带,这条纽带也是作者与读者的媒介,这种自由转换、没有痕迹的叙述,给读者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能够消除阅读倦怠,增加审美动力。

  鄂晓玲拥有皖南、塞北两地的生活经历,她的人生体验是丰富的,这为她的创作提供了足够宽广的空间。她在这一领域默默耕耘,不为利益耗费心机,也不为虚名违心迁就,守一处宁静,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地努力,相信她能堆积起高耸入云的希望,以此攀上希望的峰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