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台梁地区的二人台传承
发布时间:2024-10-10 11:53:41 文:韦颖显(临河)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巴彦淖尔是个农牧结合包括旱作农业及沙地和半荒漠综合因素汇集的地区,除广大的牧区外,还有相当比例的黄灌区农业,此外,还有大面积的旱作农业区。而旱作农业集中连片地区在中旗的石哈河镇,历史上称为高台梁地区。而依靠黄河水灌溉的河套农业区和雨养农业的山旱区,历史上就是走西口内地农民来当地谋生的落脚地。而且在这里的文化传承上,有草原文化、移民文化、走西口文化,所有这些要素构成了独特的巴彦淖尔地区的地理和人文特色。

  在一个地区生活和劳作的人们总是离不开环境的独特文化和影响他们劳动生活的艺术和习惯,于是就产生了当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喜欢的唱词唱段,如走西口移民的后人中就产生了流行在当地的传统的漫瀚调(也称蒙汉调)和二人台。据考证,二人台是我国北方独具魅力的剧种,最初发源于晋西北的河曲一带,形成和扩展于晋陕蒙三省,随着我国北方走西口人员的流动潮,在黄河文化和农耕文化的背景下孕育,又加入了浓厚的草原文化。所以,在走西口中融入的草原文化实现了多民族的文化融合,是二人台的重要特色。而漫瀚调是二人台的一个初始阶段,人们习惯称之为“打坐腔”,形式简单,参与的人要求不高,在简单的乐器伴奏下演唱一些民间小调和现编的生活故事,一般为即兴填词加上熟悉的曲调,在广大农牧区和基层很受欢迎并有较大的影响力。而二人台则是在此基础上的成熟阶段。成熟的二人台被称为戏曲,但又不是标准化、程式化的戏曲,是属于民间产生的曲艺、民间歌舞艺术和戏曲艺术之间的一种艺术形式,具有更加广泛的群众基础。

  而民间喜欢、在民间有较大的市场只能说这种艺术形式在当地具有扎下根的基础,而要达到艺术要求的高度,进而流传下去,则必须要有一定艺术根底的传承人做大量的艰苦工作。否则,虽然有老百姓喜欢的基础,但由于没有一定的高度来引导,最终也只能置于“在矮子中间选高个”的境地。据笔者在乌拉特中旗的了解,乡土文化中,各种自发的艺术,包括二人台和打坐腔的艺术,传承较好的地方是高台梁地区。这些艺术之所以能在这一地区得到较好的传承,就是当地有一个关键人物——王发。


  


  王发,汉族,1937年10月生于土默特右旗双龙镇。土右旗当时也称“萨县”。萨、托二县是有名的歌舞之乡,在外乡流动演出的好多艺人皆出于此。王发的家庭在当地属于公认的艺术之家。受父亲王郭锁的影响,他自小喜爱戏曲,18岁时跟随任富才正式学艺。1956年,他在当地登台演出。1957年,他在家乡自创二人台培训班。1966年后,二人台在当地发展缓慢。1977年,为了开辟新的二人台市场,王发夫妇领着任三女、樊过兵等三四个人开始在石哈河地区走村串户,传唱二人台和地方戏。他们都是经过专业培训的演员,再加上当地人多年没有见过原汁原味的二人台,所以他们的演出立即在当地引起轰动,各个社队争相聘请他们去表演。那时,社队和老乡都没有多少钱,他们演出一场有的给三五块钱,也有的给几碗白面。就这样,演出班子的简单开销算是基本维持住了。

  王发和任三女在石哈河公社各村转村演出时,石哈河因为有了原汁原味的乡土二人台而在全旗出了名。为了留住这外来的艺术之根,石哈河公社欲为王发他们解决户口问题。在那个年代,同意落户是对外来人才的一个最大认可。落户便可成为当地村民,可以享受生产队社员的待遇。为了将来在这里更好地开拓二人台事业,他们便同意在当地落户。于是,王发、康秀莲夫妇将户下到了郜北的窑子村,任三女和樊过兵将户下到了石哈河公社的先锋大队召圪卜村。时间不长,樊过兵在当地找了对象回了原籍。王发和任三女在石哈河落户后,在各自所在地分别招收了十几个徒弟,开始从二人台基本功和实践教起。先锋大队的赵玉蓉就是从这时起跟着任三女学艺的。

  1978年,任三女回了趟老家。那时,任三女二十四五岁,回家后才知道家里人一直在到处找她。曾经,她在土右旗老家唱二人台很有名。改革开放后,土右旗准备成立剧团,选定她作剧团的演员,于是到她家里打听她去了哪里。那时通讯、交通不便,家人只知道她跟随王发走了,具体去了哪也说不清。这下她回来了,家人便把当地剧团要招她的消息告诉了她。为了自身的前程,任三女回了萨拉齐。任三女走后,她招收的学员有的回了家,还有学艺意向的便转到了王发名下。因个人能力有限,王发安排学员的吃住都成了问题。为了让这个戏班子在当地继续存在下去,公社出面将这帮学员的排练场转到了公社腾出的大房间,吃住由公社解决。那时的公社机械厂效益还可以,学员由公社机械厂暂付工资。乐队的人多数已成家,拉家带口的,每月多给一些;一般学徒每月三十元左右,最少的二十五元。

  每天天不亮,王发就带着这帮学员到公社外面吊嗓子、走台步,练各种演员必备的基本功。1979年春节期间,为了检验培训效果,公社让剧团进行一次汇报演出。演出是在粮库一个腾空的大粮食仓库中进行的。地上铺着厚厚一层捣实的黄土,经演员和观众的踩动,仓库内一片黄尘。在这种环境和条件下,观众的热情丝毫不减,坚持把演出看完。事后,公社领导点评说,新招的这批演员嗓子都很好,但唱起来还是放不开,需要改进的地方还很多。但为了活跃乡村的节日气氛,剧团便带着这支不太成熟的演员队伍转村演出去了。好在剧团还有王发夫妇这两个台柱子,演出还是很成功的,得到了社队的一致好评。那时下社队没有指定的交通工具,完全是由队里的马车来接,往往是在一个队演完了,下一个队里的马车又等在了这个队,然后将他们接走,如此循环。那年春节期间,剧团转了许多社队,为村民们带去了许多欢乐。那时,剧团转村演出,吃住由演出社队全包。有的社队除了包剧团吃住,还会视演出效果另外多给一点。为了这次的转村演出,公社机械厂为剧团演员预支了一个月的工资,虽然每人只有二三十块钱,但也能解决一些临时的需要。山旱区冬天很冷,除演出外,每天很多时间都是在坐社队的胶车,当时学员穿的都是自家做的小棉袄,抵挡不了野外的寒冷。那年发了工资后,土产门市卖当地生产的黄棉军大衣,一件20块钱,剧团的小演员一人买了一件。

  经过两年的培训,这批学员学成结业了。虽然其间不少人因各种困难放弃了,但坚持下来的人后来都成了石哈河地区二人台的根。此后,王发再没有招收新学员,只是选了几个演员和乐师,开始在山旱区转村演出或应邀参与各种聚会和打坐腔活动。在这期间,他自编自演了好多地方和传统小戏,同时对身边的演职员队伍进行艺术指导和精心培训,引导他们不断追求艺术高度,使他们的表演日臻完善。有一年,在巴彦淖尔盟的一次文艺汇演中,王发夫妇通过其自编自演的现代二人台小戏《姨姨外甥逛牧区》获得了演员一等奖。

  2000年,王发夫妇回到故乡,创办了二人台艺校。艺校先后招收了6期共160多名学员。其后,由于年事已高,王发将艺校交与女儿打理。其女后在萨拉齐创建“青年歌剧团”,有演职人员20多人,他们的演出足迹遍布内蒙古中西部地区。

  高台梁是王发夫妇从艺生涯中的一个人生站点,但王发早已把这里当成了他的故乡。2010年后,他偕夫人又回到了原先在石哈河所住的村子,经常对上门求艺的同行进行指导。2023年,他在家中去世,享年86岁。


  


  当年,赵玉蓉在转入王发的二人台剧团后,因有一定的文化和音乐底子,很快成为新演员中的佼佼者。从剧团学成结业后,她在石崩大队学校作了一段时间的代课教师。1981年她成家,来到丈夫所在的郜北24份子大队。在这里,她当过计生村长,当过大队支书。巧的是,这期间,曾培训过她的王发老师也在这一地区活动。于是,在工作不忙的时候,她也会加入老师的戏曲班子,与老师同场演出。其间,王发会对她的各种表演进行耐心细致的指点,让她对二人台的表演艺术和表现方法有了更加深刻的体会。

  2010年,她家由高台梁地区搬回海流图镇。那年冬天,海流图镇要在哈萨尔社区组建剧团,因在高台梁地区唱二人台颇为出名,赵玉蓉被选中当剧团负责人。剧团归社区管理,属业余和自愿性质,成员没有工资。社区拨款只解决乐器、演出道具和必要的设备,剧团为社区公益组织,义务为旗里召开的各种大中小型集会服务,还到其他社区和企业进行汇演和各种交流演出。从2011年成立到2015年归乌拉特中旗文化局管理,剧团在旗里组织的各种演出活动中表现优异,年年都能得到许多奖项。2016年,乌拉特中旗文化局成立二人台学会,赵玉蓉被推选为副会长。

  赵玉蓉在海流图镇管理剧团时,招收的演员多数没有多少从艺经历。许多演员进入剧团后还不会走台步,不知怎样同乐器配合,赵玉蓉便沉下身子,从最基本的教起。经过赵玉蓉的精心培训,演员们的演出达到了一定水准,后续连年都可以拿回奖项。2014年,剧团去杭锦后旗参加全市汇演。为了让剧团在比赛中拿到一个好名次,赵玉蓉专程来到郜北,想请王发老两口来培训演员。那年,王发已是79岁高龄,且已有多年不从事二人台的演艺工作了,但老人还是很痛快地答应了。赵玉蓉安排老两口住在海流图镇自己家里,老人精心培训剧团演员十余天。功夫不负有心人,在那年的全市汇演中,赵玉蓉所带的这个纯业余的剧团为乌拉特中旗争得了荣誉。

  在负责培训社区剧团演员时,赵玉蓉将年轻时从任三女老师处学到的精美独特的唱腔和从王发老师那里学来的二人台演艺的全套知识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大家,她本人也在不断探索中有了新的发现。她觉得,在二人台的表现方法上,传承只是其中的一个内容,但仅有传承,这门艺术不会得到真正的发扬,任何门类的艺术必须要不断创新,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但一门艺术,特别是当地人喜闻乐见的二人台创新,没有相当的功底是很难进行的。于是,她开始伏案创作现代二人台小戏。

  有了尝试就会累积创作经验。2024年3月,她上报了自己创作的8个二人台小戏,并在市文学艺术联合会主办的《河套艺术》上连续登载。赵玉蓉说,对二人台艺术的执着追求让她走上了创作这条路,她还准备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下去,为全市二人台的传承尽自己的一份力。

  2018年,赵玉蓉被评为市级爬山调传承人。2021年,赵玉蓉担任河套二人台学会乌拉特中旗分会会长。2023年,乌拉特中旗文联成立二人台协会,赵玉蓉任首届会长(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