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年风雨兼程,75年沧桑巨变。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75年,是巴彦淖尔实现历史性跨越的75年。站在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历史新起点,我们回顾往昔岁月,撷取75年里部分历史瞬间,重温令人心潮澎湃的故事,聆听一路走来的足音。
追昔抚今,我们将奋进强国路,阔步新征程。
撤盟设市庆祝大会
1958年
包兰铁路通车
1958年10月,包兰铁路通车,临河火车站为二等站。包兰铁路横贯巴彦淖尔全境,是连接华北地区和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大动脉。如今,巴彦淖尔境内的临策铁路、中蒙运煤铁路专线神华甘泉、国铁西甘铁路和跨黄河运煤铁路专线锡乌线等与京包线、大秦线一起构成了北起蒙古国、东至秦皇岛能源运输国际大通道。
总干渠土方工程开工
1958年11月15日,由2万多人组成的第一批劳动大军到达黄河旁,开始总干渠土方工程的施工。到1967年6月,土方开挖全线完工,通水至三湖河。总干渠开挖以来,河套灌区灌溉面积由290万亩增加到1000多万亩。
1960年
巴彦高勒市正式成立
1960年,磴口县巴彦高勒镇升设成为巴彦高勒市,属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1964年撤销巴彦高勒市,仍划归磴口县。
1961年
工商协力促进轻工业生产发展
1961年,全盟重工业大力增产生铁积极进行供应,上半年共调拨生铁120多吨,工商协力促进轻工业生产发展,大大缓解了市场小商品供应不足,进一步满足了人民生活的需要。
1962年
河套平原改良盐碱土壤成效显著
1962年,河套灌区的广大农民总结历年防碱治碱经验,积极采取措施改良土壤、恢复地力。全盟各地都对水、旱农田作了合理布局和规划,适当压缩了水稻的播种面积,减轻了盐碱对大田作物的危害。
1963年
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取得成果
各族人民以愚公移山精神,用十多年时间营造起一条长达350里的防沙林带,使乌兰布和沙区边缘的人民生活安定下来,农牧业生产迅速发展。
1964年
广泛开展稳产高产田建设
全盟各族社员群众在收割夏季作物后,广泛开展了以规划平整土地、打修堰道为中心的稳产高产田建设。全盟投入劳力3.3万人,平整土地15.2万亩,修整和新打堰3.4万道,新增农渠1200多条。
1965年
西山咀电厂建成投入生产
1965年4月中旬,全盟第一座为农业生产服务的火力发电厂——西山咀电厂建成并投入生产。电厂从设计、施工到投产,仅用了一年时间。
1966年
临河县贫协写信给党中央提出改革教育制度四点建议
1966年,临河县贫协写信给党中央和毛主席,提出改革教育制度四点建议:一是多办半农半读、半工半读学校,多实行社来社去、城市来社去的招生、分配就业制度。二是把中级以上的学校办到农村和工厂中去,大量的应在农村。一些工厂也有必要办到农村。三是发扬传统的勤俭办学精神,少盖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校舍。四是可以聘请有丰富经验的工农(牧)兵担任教学任务。
1968年
170名知识青年到乌拉特前旗农村安家落户
1968年,170名呼和浩特知识青年到乌拉特前旗白彦花和先锋两个公社安家落户,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增添了新血液。这批知识青年受到白彦花和先锋两个公社广大农牧民的热烈欢迎。
1974年
盟委要求各级办好合作医疗
盟委召开电话会议,要求各级加强领导,办好合作医疗。在毛主席关于“把医疗卫生工作重点放到农村去”的指示指引下,全盟有144个大队实行了合作医疗,农村牧区赤脚医生达到1429人。
1975年
打响疏通总排干战斗
全盟近7万名民工在盟委和各级党委的带领下,斗志昂扬地来到阴山脚下,打响了疏通总排干的战斗。施工中,民工早上顶星大干,晚上挑灯夜战。其后,战斗在总排干的民工达到近10万人。
1977年
民族教育事业迅速发展
1977年,全盟少数民族中小学校(包括蒙汉合校)达156所,在校少数民族中小学生达9988人,少数民族适龄儿童入学率达94%。中后旗、潮格旗还开展了马背教学、巡回教学。
1978年
临河先锋桥建成通车
1978年7月1日,临河先锋桥竣工通车,总干渠南面二闸和三闸(相距100里)之间居住的群众自此出行无阻。
2017年,在桥梁下游35米处,新的先锋大桥建成通车,旧先锋桥经过近40年的岁月洗礼,完成使命退出舞台。此前的2013年,临河金川大桥建成通车,成为跨越总干渠的又一重要通道,也是全市第一座城市景观桥。
1984年
临河2路公交车开通
1984年,临河开通城里影剧院到盟医院的2路公交车,投入车辆2台,临河火车站到公安局线路的1路公交车从1台增加至8台。
2016年5月,临河的30辆电动公交车精彩亮相,新增的10路、11路、12路公交车也上路营运。
1985年
第一所高校——河套大学创建
1985年,巴彦淖尔盟委行署从地区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决定创办河套大学。从酝酿筹建到建校招生,仅用了一年时间。河套大学的创立,填补了巴彦淖尔高等教育的空白。
2012年,经教育部批准,河套大学晋升为普通本科学校,同时更名为河套学院。
2018年10月,河套学院整体搬迁到位于双河区的新校区。
1992年
甘其毛都口岸通关
1992年,甘其毛都口岸实现季节性通关。2004年,甘其毛都口岸被国务院批准为双边性常年开放口岸。
如今的甘其毛都口岸已经成为国家一级口岸,是全国过货量最大的公路口岸。
1993年
首届“华莱士节”开幕
1993年7月,为期5天的磴口首届“华莱士节”开幕。
“华莱士节”至今已举办32届,32年来,“华莱士节”不断创新形式、丰富内容,与农业、文旅、体育、会展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华莱士节+”模式,达到了“节庆带活经济”的效果,“华莱士节”已经成为磴口乃至巴彦淖尔一张具有浓郁地方文化特色的亮丽名片。
1995年
多件产品入选首批内蒙古名牌产品
1995年,首批内蒙古名牌产品诞生,恒丰集团生产的河套牌雪花粉、河套酒厂生产的河套老窖、临河啤酒厂生产的金川牌矿泉保健啤酒和五原昭君绒毛制品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昭君牌防蛀储香健康驼绒被榜上有名。
近年来,巴彦淖尔全力推动现代生态农牧业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发展,深入推动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建设,以“天赋河套”品牌推广为主线,全方位开展宣传推介,做出美誉度、占领大市场,品牌化建设之路越走越宽。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