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
新华林场是我市基层林草生态建设单位,有着“以增绿护绿为使命”的场训。
建场60多年来,一代代林场职工心怀“为家园增绿,为人民造福”的信念,以滚石上山的决心和气魄,鏖战“沙场”,落实“三北”防护林、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建设任务,累计植树430万株。他们用时光和汗水为昔日沙地铺上绿毯,让茫茫荒漠变为林区,创造了沙滩荒滩变绿洲、碱滩草滩变林海的生态奇迹。
创造“沙地绿洲”新奇迹
新华林场位于临河区乌兰图克镇境内、乌兰布和沙漠边缘地带。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满地沙,有风埋人家”是当地气候和环境的真实写照,人们常年处于“春夏苦旱灾,秋冬风沙害”的境地。
为了改善当地生态环境,20世纪60年代,新华林场成立,各民族职工加入生态建设队伍。他们头顶烈日、脚踩黄沙,在沙窝深处搭起简易帐篷,开始植树造林。很快,周边农牧民中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先后有400多人加入防沙治沙队伍中。各族群众集资购买3000余株树苗进行栽种尝试,为林场树苗的选育奠定了基础。
1978年,“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启动。新华林场在“引进、驯化、繁育、推广”上全面发力,带领当地各族群众引进外地优良树种,结合当地树种开展更大规模的造林治沙。2012年起,林场相继实施京津风沙源二期、低质低效林改造等工程。到目前,林场已累计植树430万株、造林3.9万亩,其中栽植乔木林1.7万亩、灌木林2.2万亩,使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到0.5万亩,附近两个湖泊的水面由原来的500亩扩大到700亩,森林覆盖率由2012年的25.6%增加到65%,风沙天数由1960年的136天减少至2023年的19天,形成“三北”防护林+农田防护林+防风固沙林的生态防护林体系,野鸡、野兔、狐狸、猫头鹰、啄木鸟等80多种野生动物在此繁衍生息。良好的生态环境也让这里成为各族群众团结奋斗的幸福家园。
共绘“绿富同兴”新画卷
从茫茫沙海到片片绿洲,从“点沙成金”到“绿富同兴”,离不开新华林场几代造林人不畏艰辛、久久为功的坚守和奉献。他们团结带领周边各族群众用智慧和力量播撒绿色,守护绿水青山,为家乡高质量发展厚植生态底色。
今年78岁的老党员贾克明是新华林场第一代职工。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种树全靠人力,他和其他职工不分白天黑夜在沙地里挖坑、栽树、浇水,让万亩荒滩有了绿色,实现人进沙退。贾克明的儿子贾玉林从小就和父母进出沙窝。贾玉林等作为第二代林场人,不断完善林场基础设施,逐步扩大绿化面积,实现绿进沙退。贾培是贾家的第三代,这个90后年轻人也选择留下来,成为一名护林员,像他的祖父、父亲一样尽心守护林场。第三代林场人运用现代科技,大幅度提高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质量。贾克明祖孙三代接力植树造林,不仅见证了林场的发展,更传承了绿化家园的赤子之心。
一代代造林人让茫茫沙漠绿起来的同时,也让当地各族群众的腰包鼓了起来。据测算,“三北”防护林工程的实施带来了河套灌区土壤的改良,新华林场周边耕地面积由1960年的127万亩增加到现在的232万亩,农民年人均纯收入从最初的48元增加到如今的27846元。绿色之变让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信心更足。
树立“三北精神”新榜样
谆谆嘱托催奋进,殷殷关怀暖心田。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亲临新华林场考察,对防沙治沙、林场工作、科研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林场全体职工无比自豪、倍感鼓舞。同新华林场职工一样,巴彦淖尔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的信心也更加坚定。
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新华林场下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林场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决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打好“三北”工程攻坚战、创造新时代防沙治沙新奇迹动员令,以建设全国防沙治沙试点林场为目标,与当地各族群众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充分利用当地水土光热资源,大力发展“光伏+”、特色林果、苗圃等产业,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因地制宜种植羊草,嫁接肉苁蓉,栽植文冠果等生态经济兼用树种,同步建设集红色教育、生态科普、研学旅游等功能为一体的生态旅游圈,走出一条生态立场、科技强场、产业富场、文化兴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在新华林场获得“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称号后,林场场长杜文化说:“我们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厚望,将殷殷嘱托转化为弘扬精神加油干的生动实践,不断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工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守护好这片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