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位诗人、259首诗作,《诗意的集结》是一部诗集,是一场诗坛的聚会,更是一次巴彦淖尔诗歌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
——编者
作为一个评论者,首先应是一个合格的读者。
评论不光需要理性思维,还要有一点儿形象思维才好。因为,评论也应使人感动,而不只是使人信服。哪怕你的说法片面一点儿、偏激一点儿,也比淡而无味的死搬硬套好得多。宁要深刻的片面,也不要肤浅的全面。要有一点幽默感,不能正襟危坐。
我试图用四个小标题,作为此篇评论的组织框架,即“诗不是写出来的,是活出来的”“诗的语言,我们正心诚意,它就手舞足蹈”“诗人就是教你学会,如何使用玫瑰和月光到得寸进尺”“把生命浪费在微小的事物上”。一望而知,我意在把一些题材相近,思考路径、表现手法相似的作品,合并同类项。但,也并不唯此是举。
《诗意的集结》共收录16位诗人的作品。老明的《立春了》《冬天的第一场风》,我能整首背诵下来。谢鹤仁的那《一把铁锹》实在难得,被他写成了针,写进了肉,写出了花儿,写尽了一个老农一年四季的勤劳和艰辛。还有《磴口华莱士》:“一个美国人的名字/被磴口人/埋了一把土,浇了半瓢水……我的房子是华莱士给盖的/我的老婆是华莱士给娶的/两头牛也拉不直的罗圈腿/还是华莱士给压的。”整首诗简洁明快,又发人深省。本诗也获得了自治区征文二等奖。赵春秀的诗有一种大江深流的感觉,没有咄咄逼人,只是一点一点慢慢将你吞噬。她的语言初读似水,再读似酒,令人兴奋激动之余,也和她一起坠落到时光之中。每一笔,都写得淡定,忙里偷闲,似卑实抗,我甚至有点儿嫉妒她了。
《多年以来》可看作是赵春秀的代表作品之一,“……总有一天我会消失/我的姓名/足以证明我谦卑的来龙去脉/而我——是/经过深思熟虑,才开始变老的。”
一个人变老,要经过深思熟虑吗?恐怕大多数人来不及。这首诗被众多人品评、喜爱。
在《故乡》中,赵春秀通过对一块儿石头的意识扫描,形成一个或真实或虚拟的场景,当这种情绪铺垫到关键处时,一句“燕子春回”直接跳转,将诗意拉伸。之前这就是一把普通的钥匙,现在钥匙还在,父亲却走丢了。睹物思人,它瞬间褪去了金属固有的属性而有了皮肤的质感,成了梦幻识通灵的宝贝。我不禁想起顾城的《小巷》。同样是拿钥匙说事儿,顾城的钥匙里装的是“少年维特”式的烦恼,想要飞得更高;而赵春秀的钥匙里塞的却是满满的乡愁。一个腾云驾雾想离开,一个飞檐走壁要回来。诗人用一块儿石头,把读者带下山,带进希望的田野,继而带入一个空心村,带起对父亲的思念。最后,这块儿石头才算落了地,其实是沉甸甸地压在了诗人的胸口,只有父亲这把钥匙才能挪得动它。
诗人似乎在告诉我们,什么东西在慢慢逼近,什么东西又在渐渐远去。
还有《在旷野看一棵车前草》:“……天空没有太阳/却十分耀眼/想不起思念谁/感觉只有新的错误不断盯上自己/成长才会放过你,此后/谦恭地爱上或厌倦/——众生尝遍的生活。”诗之美学,确能移人性情。发布会上,梁海龙建议将只有两行的《海水谣》“我停泊,我凝望,我是我的舵手/正在选拔海水”,刻在乌梁素海旅游区内,赋能文旅,众人深以为然。
当然,还有一些诗人的作品也都有惊人之笔,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