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用后付、免密支付就是‘吞钱高手’!”近日,有消费者吐槽,自己不知何时误点开通了此功能,收到快递才发现,家里3岁的小朋友也可以网络购物。记者调查发现,免密支付、先用后付、极速付款、小额自动扣费等支付手段在为网购服务提供便利的同时,也让不少消费者头疼不已,甚至有时候一个误操作就掉进陷阱,莫名其妙花了钱。
在数字化支付日益普及的今天,免密支付、极速付款等便捷功能已成为很多消费者的首选。然而,这种以牺牲部分安全性为代价的便捷支付,频频引发争议。不少消费者反映,在不知不觉间“被消费”,甚至因误操作或家中孩子、老人的不慎行为,导致账户资金不翼而飞。这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也对支付行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威胁。
免密支付的初衷是为了提高支付效率和便捷度,本是方便消费者之举。然而,在实际应用中,一些平台与商家将免密支付当成掏消费者钱袋子的“便捷通道”。比如有的平台免密支付功能开通极为简单,有的甚至在付款界面默认开通免密支付,并在客户选择相应的支付渠道后,授权商户自动扣款;有的以极为隐蔽的方式进行提示,导致消费者稍不留神就授权开通了免密功能。与变相诱导及开通容易相反的是,一些平台在消费者尝试取消免密支付时,故意设置障碍,使得取消过程变得异常复杂。
这种开通易取消难的现象,显然违背了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原则。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知情权和自主选择权。免密支付的开通,理应在消费者充分知情并明确同意的基础上进行。而取消免密支付是消费者的合法权利,不应该受到任何无理限制。
免密支付开通易取消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支付领域的一大顽疾。要根治这一问题,需要支付平台、监管部门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合力整治。首先,支付平台应完善用户协议和支付界面的设计,确保消费者在开通免密支付前能够充分了解相关信息,并作出明确的选择。同时,简化取消免密支付的操作流程,避免给消费者带来不必要的困扰。
其次,监管部门应加强对支付平台的监管力度,确保其合规经营。对于存在违规行为的平台,应依法予以处罚,并公开曝光其不当行为,以儆效尤。监管部门还应定期开展消费者权益保护知识的普及活动,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
此外,消费者自身也应提高警惕性。在使用免密支付等便捷功能时,仔细阅读相关条款和协议,确保自己的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定期检查账户交易记录,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对于家中的孩子和老人,消费者也应加强教育和引导,避免他们因不慎操作而引发不必要的纠纷。
免密支付不能成了“钱包刺客”。多方合力管好违规平台和商家的任性之手,兴利除弊,才能让消费者放心使用免密支付等功能,也才能建立起公平、透明、规范的支付环境,推动支付行业健康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