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丨一封回信保存19年!内蒙古小伙和“北京妈妈”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9-09 14:05:02 编辑:乔萍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布和正在演奏

布和举行马头琴专场音乐会

9月6日,“石榴花开·籽籽同心”网络主题活动采访团一行来到乌兰察布市集宁区新华街街道古城社区,一阵悠扬的马头琴声传来,琴声如泣如诉,时而婉转低吟,时而高亢激昂,让人忍不住驻足。拉马头琴的小伙子叫布和,是集宁乌兰牧骑的队员。在他的面前,放着一封塑封好的信件,这封信的背后,还有一段温暖的故事。

结对帮扶的缘分

布和于1992年出生在原乌兰察布市达茂旗(后划归包头市)满都拉苏木额尔敦敖包图嘎查一个普通的牧民家庭。

他在读小学四年级的时候,北京英达物业有限责任公司组织单位员工对全校40余名学生“一对一”资助,为每一位学生每年定制一套校服,免费提供小学期间的课本、书籍和书包、作业本等学习用具。“启动仪式那天,资助人组团来到学校,唯独我的资助人因工作忙没有来,看到旁边小朋友都有资助人领着,还有各种各样的礼物,我心里难免有一些失落。后来,老师让每位同学给资助自己的叔叔阿姨写一封感谢信。因为我不知道资助人的性别,就去问老师,班主任看了一下名字‘唐国晶’,说‘估计这是个叔叔’。”布和说,就这样,他提笔给这位“唐叔叔”写了一封信表达感谢。

没过多久,北京的叔叔阿姨为孩子们定制的校服到了,给布和校服随同寄来的还有一个大大的包裹和一封回信。原来,资助他的是一位阿姨。唐阿姨在信中鼓励他要好好学习,生活中遇到什么困难就写信告诉她。布和兴奋地拆开包裹,里面有新颖别致的铅笔盒、一整套画笔、画板和一叠书画纸,还有一大堆零食。他没想到,只是在感谢信中随口提了一句自己爱好画画,唐阿姨就给他邮寄来这么多东西。

信件随身携带

“得知你的学习很好,我非常高兴,希望你继续努力,以优异的成绩升上中学。你在信中提到喜欢画画,如果你在不耽误学习的情况下,就努力去学、去画吧……”布和拿起塑封好的信给记者看,落款时间写着2005年5月11日。这封信他已经保存了19年。

布和回忆,春去秋来,直到小学毕业,唐阿姨也没有来到学校,这封信成了他与唐阿姨唯一的一次语言上的交流。无论走到哪儿,布和都一直把它带在身边,时不时拿出来翻看一下,提醒自己不能忘记感恩。2012年,布和以优异的成绩从乌兰察布市艺术学校毕业并顺利留校担任马头琴专业老师,彼时这封信已经有些破损,为了更好地保存,他将信进行了塑封。

回信

参加工作后,想要与唐阿姨见面的想法愈发强烈,他想当面告诉她,他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已经成为一名对社会有用的人。2014年底,布和通过网络搜索找到北京英达物业有限责任公司,他打去电话:“我是来自内蒙古的布和,当年你们公司的唐国晶阿姨资助过我,我想见见她。”但令布和没想到的是,对方简单说了两句就挂断了。

“对方可能误以为是诈骗电话,接线的工作人员明显很敷衍。”布和说,他第二次又打去电话,郑重表达了自己的愿望,希望对方转达给唐阿姨。当布和第三次给北京打去电话后,听筒里传来一个中年女性温婉的声音:“你是布和吗?”布和一下愣住了。

他试探地问道:“您是唐阿姨……”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积淀了十多年的思念汹涌而来,却找不到出口,他一下子不知该说些什么,哽咽地说道:“唐阿姨,我总算找到您了!”唐国晶在电话中询问了布和的生活和工作情况,还嘱咐他照顾好自己。那次通话十分短暂,但布和知道,资助他的阿姨终于找到了。

双向奔赴的爱

2015年春节过后,布和接到与古筝老师安红梅带学生到北京演出的任务。北京,这是他向往了很久的地方,这里有他一直挂念的唐阿姨。“阿姨,我二月中旬要去北京演出,我想见一见您,您有时间吗?”布和给唐国晶打去电话,心中充满着期盼。

“阿姨这一段时间不忙,我也想看一下长大的小布和是什么样的。”对于唐国晶来说,她也同样期盼着此次见面。

北京首场演出结束后,布和邀请同行的安红梅老师和他一起前往与唐阿姨约定的地铁口。出了地铁口,布和来回张望。突然身后传来一名中年女性的声音:“布和?”

布和猛地回过头:“您是唐阿姨?”

布和在心中曾经无数次想象过他和唐阿姨见面的场景,但电视剧中相拥、泪奔的桥段并没有上演,他静静地望着眼前的唐阿姨,已是中年的她不见一丝白发,清爽白皙的面庞也正面带微笑看着他。

“阿姨,您和我想的一模一样。”布和冷不丁冒出这样一句,让安红梅老师和唐国晶忍不住笑了起来。

布和与他的“北京妈妈”(右一)

虽然是第一次见面,但两人并不觉得生疏,唐国晶摸着布和的头说:“不过你倒是长高了许多,胖胖的样子还和小时候一样。”布和忍不住问道:“阿姨,您见过我小时候的样子?您也没去过我们学校呀?”唐国晶笑着说:“我让同事拍过你的照片,现在你除了拉马头琴还画画吗?”

“阿姨,您还记得?我早已经不画了。”布和说着,欣喜地拿出自己从内蒙古带来的各种奶食品、牛肉干送给唐阿姨,连同那封塑封的信。当唐国晶看到自己写的信时愣了一下,她没想到一封简单的回信被布和珍藏了这么久,忍不住红了眼眶。布和也赶紧转过身去,悄悄地擦掉眼泪。

布和告诉记者,那次见面,他们相谈甚欢,唐阿姨还请他吃了北京烤鸭。此后,布和和唐国晶成为了没有血缘的亲人。他总说,唐阿姨是他的“北京妈妈”。凡是布和的大事总能看到唐国晶的身影。2016年,布和在乌兰察布市举行个人马头琴专场音乐会,唐国晶还和丈夫一起来观演。而布和也时常惦念他的“北京妈妈”,经常微信电话问候,只要有机会到北京,就一定去看望唐阿姨。文·摄影/草原云·正北方网记者  张巧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