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74)
发布时间:2024-08-26 10:49:43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坚持以草固沙,依托蒙牛、圣牧高科等乳业龙头企业,历经20多年,目前已在沙区建成优质牧草基地45万亩、有机牧场16座,成为全国最大的有机奶生产加工基地。

  再次要完善机制管沙漠。巴彦淖尔市先后制定出台了加强乌兰布和沙区管理等相关制度,设立了防沙治沙站、防沙治沙局、防沙林场和农牧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等机构,严格落实国土空间管控,加强日常监督检查,严厉打击私开滥垦、私挖盗采等违法行为,以最严格的制度和最严密的法治保护沙漠生态环境。

  三生共赢发展是治理目标。沙漠治理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磴口县统筹考虑当前和长远、公益和利益、发展和民生的关系,坚持生态、生产、生活共赢发展,不断提高防沙治沙的有效性、可持续性。生态建设方面,坚持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植树造林、封沙育草、退耕还林、生态项目、产业发展、执法检查一体推进,构建全民全域全程防沙治沙大保护、大治理格局。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累计治理沙漠210万亩,沙区林草覆盖度由0.04%提高到37.2%,治理重度沙化土地45万亩,减少78%,向黄河年输沙量减少到370万吨,降低94.7%,沙漠治理呈现出“整体好转、改善加速”的良好态势。生产发展方面,农区按照“地随林走或林随地走”的方式发展造林大户,牧区按照“围一片沙、打一眼井、造一片林、种一片草、养一群羊、富一户人”的方式发展生态经济户,通过政策、项目、资金扶持,鼓励治沙企业、种养大户、各类合作社大力发展沙草产业,引导农牧民在沙区种植肉苁蓉、甘草等中草药材14万亩,种植红枣、酿酒葡萄等经济林1万亩。生活富裕方面,在20世纪90年代,磴口县针对人均耕地少、收入水平低、沙草产业日益兴起的实际,鲜明提出“向沙漠进军,再造一个磴口”的目标,鼓励农牧民和种植大户到沙漠承包经营土地、发展沙草产业。截至目前,累计流转沙区农牧民土地27万亩、流转草牧场64万亩,每年带动农牧民就业3700余人,人均年收入4万元,全县耕地面积由改革开放前的40多万亩增加到165万亩,沙区农牧民经营性和工资性收入明显增加。

  四方主体参与是要素保障。沙漠治理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坚强的组织领导、多元的资金投入、广泛的民众参与、适用的技术创新。磴口县统筹各方面力量,凝聚起政府、企业、社会和科研机构四方主体参与防沙治沙的强大合力。坚持政府推动,打好产业项目招商、政策资金支持、科技平台搭建、专业人才培育等组合拳,整合分散在发改、林草、农牧、水利、自然资源等各领域的资源力量,优化资金投入和项目实施方式。(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