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常想起当年的“大干四十天”,那是一段让人难忘的美好时光。
上世纪70年代,夏季麦收主要靠人工用镰刀收割,累且不说,遇上阴天下雨还得停工。为了将丰收的小麦尽快收割上场,防止雨季麦子倒伏减产,早日完成国家粮食收购任务,当时的巴彦淖尔盟委发出了“大干四十天”的号召。
“大干四十天”从7月10日开始到8月20日结束。各级积极响应号召,制定了相应的措施,确保“大干四十天”的任务圆满完成。县里要求县领导包公社、公社领导包村、村领导包生产队,各级干部要以身作则,积极带头,层层包干,层层负责。各级干部迅速深入村社,投身到火热的夏收中,全力打好“大干四十天”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领导带了头,群众有劲头,麦田里,男女老少齐上阵,一心想着快割、快收、快碾、快交粮,有的社员甚至创造出一天割麦2.8亩的纪录。驻村干部与社员们同吃同住同劳动,深受社员们的欢迎。
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我们村第三生产队率先将第一场小麦扬出装袋,赶着二胶车敲锣打鼓送往粮站,交上全县的第一车公粮。粮站职工也敲锣打鼓地在粮站大门口迎接。那段日子里,粮站门口出现了一车车、一队队送公粮的喜人景象。
在全盟各级干部及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下,“大干四十天”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全盟粮食任务顺利超额完成。
“大干四十天”结束后,盟、县、公社及时召开“大干四十天”总结表彰大会,奖励在“大干四十天”中涌现出来的先进集体、先进个人。看着那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大家脸上满是自豪。
“大干四十天”的时间是短暂的,但它却是我宝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