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五原县不断加强党支部标准化、规范化建设,通过创新基层党员管理教育方式方法,认真执行“三会一课”制度,全面推进村级“三务”公开、完善村级权力运行机制等措施,不断增强基层党组织政治功能、组织功能。
建强基层党组织是夯实乡村治理的基础点,而发挥好基层党组织和基层党员干部的作用、提升基层治理水平则是乡村治理的着力点。为此,五原县积极创新方式开展乡村治理,全面推行以网格化为架构、“微治理”为手段的基层治理模式,按照“划片定责”原则,以10~15户划分为一个网格为标准,完善细化1475个网格,出台“网格化+微治理”22条具体措施,规范设置网格1482个,配强网格员1482名,组建村民理事会、红白理事会、村民理财小组、“红袖标”治安联防队等“微组织”2055个,实现乡村治理网格设置、人员配备、待遇保障、责任落实、实体运行“五个到位”,通过“小网格”实现“大治理”,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精细化水平。
刘四拉新村
得益于“微治理”,五原县各地的乡风民风更加文明和谐,而乡风文明建设关键在人。为了引导群众争做文明乡风带头人,五原县依托“网格化+微治理”,探索出基层治理“积分制”管理新模式,将乡村建设、遵纪守法、拾金不昧、见义勇为、移风易俗等七大项作为积分评定重要依据,落细落小积分细则,梳理激励加分清单,对村民的日常行为习惯进行量化评比,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自觉抵制铺张浪费,积极呼吁广大群众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践行者,进而推动文明乡风建设,也让村民从乡村治理的“旁观者”变为“参与者”,让以前的“大墙上写标语、大会上讲道理”转变成了村民实实在在参与基层治理的生动实践。
当前,乡村治理“小积分”激活“大德治”体系建设工作已在五原县45个村全面铺开。“积分制”实施以来,村居环境卫生得到改善,村民整体素质不断提高,邻里之间更加和谐友爱,乡村文明蔚然成风,现已评选国家级文明村镇1个、区级14个,文明村镇覆盖率达到70%以上。此外,五原县各村组还常态化开展“文明家庭”“道德模范”选树活动,设立善行义举“四德榜”,引导村民见贤思齐、崇德向善,并依托“北疆先锋大讲堂”“村村响”、流动党校等载体,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助力乡风建设,提升乡村治理水平。
近年来,为全面提升善治善成的乡村治理水平,展示出乡村治理新气象,五原县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通过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等措施,理顺“千条线”、穿好“一根针”,将矛盾化解在基层,将稳定创建在基层,将文明根植在基层,不断提升乡村治理科学化、规范化、系统化水平,绘就和谐、美丽、宜居的乡村治理新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