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月,内蒙古乌拉特草原近300亩蒙古扁桃花悄然绽放,漫山遍野的蒙古扁桃花与独特的风蚀冰臼地貌相互映衬,如霞似锦,绚烂夺目。乌拉特草原“绣娘”格日乐以蒙古扁桃花为灵感,运用蒙古族传统技艺,让乌拉特刺绣焕发新的光彩。
作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乌拉特刺绣的传承人,格日乐传承了姥姥和妈妈两代人的刺绣技艺。小时候,格日乐喜欢看姥姥和妈妈做绣品。她上小学后,姥姥和妈妈做的绣品成了压箱底的东西,也成了格日乐的“宝贝”。每逢假期,她就把这些绣品拿出来反复研究,越研究越痴迷。
格日乐指导刺绣爱好者学习刺绣
格日乐制作的刺绣作品
格日乐的姥姥做的蒙古袍、鞋、靴都很精致。她常常嘱咐格日乐,这门技艺并非一蹴而就,要经过长时间的磨练,不仅要学习刺绣的基本技法,熟悉图案的设计原理,了解不同面料的特性,还要有耐心,更要坚持!
因为热爱,所以坚守
一次偶然的机会,格日乐认识了乌拉特刺绣传承人查干达日老师,89岁高龄还在制作刺绣作品,一针一线都凝结着老人对乌拉特刺绣的热爱。“每一件绣品都特别精美,老师的部分绣品被巴彦淖尔市博物馆收藏。”格日乐感慨,因为热爱,所以坚守,老师对乌拉特刺绣炽热的爱,点燃了格日乐内心的火焰。她暗下决心,一定要把乌拉特刺绣学好。
在格日乐的工作室,有一套乌拉特刺绣首饰,蒙古扁桃花生动形象,色泽鲜艳,让人爱不释手。“蒙古扁桃花是乌拉特草原上的代表性植物,寓意坚韧不拔、勇往直前,是前辈绣品中常看到的图案。”格日乐告诉记者,乌拉特刺绣图案多以蒙古族文化习俗和草原上的花朵、山水、宝瓶、珍宝为主,是一种祈盼吉祥、向往美好圣洁的依托。除此之外,作品中还有荷花、牡丹花、蝴蝶、山水、蝙蝠等图案,都是源于乌拉特蒙古族对自然的崇拜和图腾崇拜。
传承技艺,发展创新
格日乐告诉记者,不同的针法表现的作品质感也不同。乌拉特刺绣采用独特的“萨玛纳吉哈特古呼”针法,汉语意为梳子针法,使用的绣线是纯手工捻制,绣制的作品花纹立体感十足,肌理分明,图案生动鲜活。这种绣法至今无法用机械替代。
拿起手中的绣品,格日乐为记者介绍“萨玛纳吉哈特古呼”针法:第一层用长短针出边,外缘齐,内长短不一,排针密;第二层为套针,以等长线条一针隔一针排列;第三层与第二层相同,但要嵌入第二层之间与第一层相压。以此类推。乌拉特刺绣的绣针很短,丝线必须撵细,因其线条组织灵活,丝理转折自如,故能细致地表现花卉的生动姿态。
2008年,乌拉特刺绣被列入国家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格日乐被评为自治区级乌拉特刺绣代表性传承人和民间工艺美术师。在掌握精湛的传统刺绣手法的同时,格日乐融入现代元素,创作出新的刺绣饰品,如绣花银首饰项链、耳环、手链、胸针、压襟等。
“作为一名手工艺人,我深知自己的责任与使命,我要把乌拉特刺绣传承下去,让更多人了解乌拉特刺绣,了解梳子针法。”为此,格日乐积极参加文化宣传交流活动、非遗进校园活动、开设工坊、举办培训班等,通过侨联平台与国内外的手工艺人交流,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
“老一辈的坚守让乌拉特刺绣艺术传承和发展,让人们感受到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无穷魅力,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我们更加珍惜手工艺人的付出,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技艺的过程中,让刺绣这门古老的技艺焕发新的光彩。”格日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