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天赋河套丨包含在一首歌词里的文化内涵
发布时间:2024-07-10 11:10:25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临河 临河

  作词:李鹏

  作曲:丽英

  演唱:贺敏

  阴山脚下,母亲河畔

  壮阔的河套,河套平原

  山是脊背,水是血脉

  天赋北疆生命的摇篮

  临河临河,临近黄河

  你因黄河美丽,你因黄河灿烂

  临河临河,临近黄河

  茫茫荒漠变绿洲,富饶的米粮川

  黄河儿女最深情的爱恋


  山清水秀,空气新鲜

  亮丽的塞外,塞外江南

  民风淳朴,文明家园

  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脸

  临河临河,临近黄河

  你为美好前行,为美好谱新篇

  临河临河,临近黄河

  山水林田湖草沙,绿色的新河湾

  美丽乡村最迷人的画卷

  

  包含在一首歌词里的文化内涵

  □张志国(临河)

  由李鹏作词、丽英作曲、贺敏演唱的新歌《临河 临河》,满怀深情地唱出了临河天蓝水绿的秀丽风景和地肥水美、五谷丰登的物华天宝,真诚讲述着临河因黄河而美丽、因黄河而灿烂的故事,展现了“塞上江南”独有的魅力,表达了临河人民对家乡的无比热爱、眷恋之情。

  

  “临河临河,临近黄河”反复出现于歌词中,通俗明快。众所周知,临河因其临近黄河而得名,而临近黄河也是其最显著的地域特征。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说,秦王朝派大将蒙恬决战匈奴,收复“河南地”而“筑四十四县城临河”,这是“临河”二字最早见于史籍。四十四县都临近黄河,是因为黄河(时为北河)是天然防线,对于阻止匈奴侵犯具有地理上的战略意义。正如民国年间编撰的《临河县志》断言,临河设县主要出于其“边防之要塞”的考虑。但众多县城都临近黄河而设,就决无可能将其中一县定名为“临河”,司马迁笔下的“临河”仅是一个实词而已。临河真正作为县名是在汉武帝时期。汉王朝设朔方郡,领十县,临河县是其中之一。据考证,两千多年前的临河县域大体相当于现在的临河区域,因其临近黄河而名之。

  歌词为突显临河的区位优势,将其置于河套平原的视域中描写,说“阴山脚下,母亲河畔”“山是脊背,水是血脉”,让临河更具立体形象。临河之于河套,正是部分之于整体,且是最为中心的部分。《临河县志》上说它是“塞外奥区”,非常恰当。奥区即腹地,亦即深处。后套平原从东往西看,临河正处于腹部。词作者之所以深谙河套山川地理并作出准确表达,不仅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临河人,还因其善于观察研究河套文化。

  

  临河是近代以来内地人民“走西口”的重要目的地,是后套平原最早开发的农田水利宝地。

  早在清道光初年,河套第一条干渠——缠金渠就在临河境内开挖,率先引黄灌溉。缠金渠即后来的永济渠,至今已有200年的历史。缠金渠得名于它流淌在缠金地上,而缠金地最早叫“躔金”地。躔者,脚之所践也。相传清道光初年,陕西府谷人魏羊、甄玉合伙做买卖赚了大钱,便在河套地区停留,住在时称强家油坊的小镇——临河的前身。一日,二人闲来到野外散步,察看地之所宜。忽然,魏羊一个踉跄差点摔个跟头。他回头看那绊脚的东西,却是一块硕大的金光闪闪的金子。此时,甄玉一脚正好踩住那块金子。甄玉说金子是魏羊从土中踢出的,应归魏羊。魏羊说金子是甄玉踩住的,应归甄玉。争执良久,二人谁也不肯认领这块金子。最终,经协商,二人决定用这金子开挖干渠……后来,人们都说临河这地方人走路间就能踩住金子,故将这里称之为“躔金”地。再后来又演绎出“蟾精”或“缠金”的故事,所以民间口耳相传“碧水缠绕,大地铺金”。

  由此可见,临河这地方本就是风水宝地,经过开发建设更是如此多娇。正如歌词所唱,“山水林田湖草沙,绿色的新河湾,美丽乡村最迷人的画卷”。

  

  无论是书写地理优势,还是描述美好生活,歌词都把生态文明摆在突出位置,如“茫茫荒漠变绿洲,富饶的米粮川”,又如“山水林田湖草沙,绿色的新河湾,美丽乡村最迷人的画卷”等。

  绿色是巴彦淖尔的底色和价值,生态是巴彦淖尔的责任和潜力。近年来,巴彦淖尔坚决扛牢生态文明建设政治责任,逐绿前行,持续擦亮高质量发展生态底色。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歌词在描写优美风景的同时,还盛赞了临河以及整个河套地区的淳朴民风和文明正气。据《五原厅志略·习尚》记载:“然惟俱淳朴,遇人甚亲,客有访其幕居者,不论知与不知,必善待之,供以烟茶待遇极厚,使人有愉快之意。”这正是后套民风民俗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