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套灌区 千年基业(40)
发布时间:2024-07-08 15:15:28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1969年起,乌梁素海周边开始大规模开荒种田、围湖造田,乌梁素海的上游水源一度被截断,加之人口、农田急增,导致水域面积急剧缩小,几乎干涸。后来,国家引黄河水进入乌梁素海,水域面积又恢复到293平方千米。至此,乌梁素海的面积基本趋于稳定状态,一直保持至今。

  但也就是在这个时期,河套地区因长期过量灌水,导致地下水位上升,土壤盐碱化严重,得了所谓的“水臌病”,粮食生产受损。为解决这一突出问题,原巴彦淖尔盟盟委下大力实施总排干扩建疏通工程,将引进来的黄河水多余部分及时排出去,实现灌排平衡。

  1976年,河套地区开挖、疏通了总排干沟,阻断了乌加河向乌梁素海供水的源头,并建设了红圪卜排水站,总排干沟的排水成为乌梁素海的主要水源,河套灌区自此形成了“引黄河水灌溉—农田排水—乌梁素海调蓄净化—退水进入黄河”的完整水循环系统。

  1980年,乌梁素海至黄河出口疏浚,扬尾水入黄河。1982年再建乌梁素海出口乌毛计闸,湖水经乌毛计闸退入黄河,总排干沟年排水量达到5亿立方米。至此,乌梁素海能够通过排水设施调节湖面水位,使湖水面积稳定控制在293平方千米左右,湖面海拔1018.80米。乌梁素海的主体功能转变为受纳灌区农田排水和降水、山洪的滞纳区。

  河套灌区实现了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的历史性转变,但这项惠民工程对于乌梁素海而言却未必是好事,因为排干的功能之一就是排除土地盐碱,而排出去的盐碱水都进入了乌梁素海。更为严重的是,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农田化肥的普遍使用,上游城乡各类生产制造企业的工业废水被大量排入乌梁素海,导致湖水水质持续恶化,湖水受到严重污染。到2000年前后,乌梁素海水色已经变得污黑,异味、臭味弥漫,水鸟、鱼类大量死亡,打鱼为生的人被迫另寻生路,这个时期成为乌梁素海最不堪回首的一个时期。


  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让“塞外明珠”重焕光彩


  2008年,乌梁素海湖区一度暴发大面积黄藻,覆盖面积达8万多亩,持续时间超5个月,水质也一直徘徊在最差的劣V类。一场环境治理的保卫战就此打响。

  2010年4月,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牵头,22个部委共同研究拟定的《关于乌梁素海湿地保护与发展有关问题的报告》报送国务院。(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