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的河套大地,阳光热烈,草木葳蕤,处处欣欣向荣的景象。
从空中俯瞰,乌拉特前旗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内,万亩大田宛如一块绿色的巨型“画布”,玉米、小麦、辣椒长势喜人。
走在临河区狼山镇田间地头,一眼望去,连片的麦田“绿波”荡漾。
……
一年来,我市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一号工程”,大力实施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并争取到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国家试点工程,全市各地按下高标准农田建设“加速键”,助力现代农业驶入“高速路”。
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提质扩良田
农田高标准,丰收底气足。
炎炎夏日,在乌拉特后旗巴音宝力格镇团结村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挖掘机、吊车等多台机械同时作业,工人们正在加紧铺设管道、平整路面。“今年乌拉特后旗全域高标准农田建设任务13.3万亩,目前田间主体工程已全部完成,不耽误农民种地浇水。正在进行的井房、泵站、主干路等配套工程建设,计划6月30日前完成。”项目经理王玮说。
“高标准农田建设对我们农民来说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把路修宽、地弄平整,让地块变大,我们种地更加方便了。”巴音宝力格镇团结村村民闫永常高兴地说。
一年来,我市围绕发展现代农业这一主题,动员全市上下从建设高标准农田、提高粮食产量等全链条全流程用劲发力。坚持大破大立,集中连片。创新实行“三打破、五统一、一重新”整治模式(打破农户的承包界、打破杂乱的地块界、打破混乱的渠沟路布局;统一开挖渠沟、统一修整道路、统一平整土地、统一建设水利工程、统一营造防护林;将耕地重新分配),大力推行“一户一田制”管理模式,竣工验收后明确运行管护主体,建管并重确保工程长期发挥效益。支持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加快土地流转,为促进农业机械化、规模化、集约化经营创造了条件。坚持机制创新,提高效益。市政府安排以奖代补资金5000万元,对项目建设成效好、建设质量高、建后管护到位的旗县区给予奖励补助,充分调动县乡两级高标准农田建设的积极性。建立市级统筹、旗县区和市直部门分工负责工作机制,农民代表、村民小组长、嘎查村党支部书记、苏木镇长、农牧部门负责人、旗县区政府“六方”签字选址立项,民主推进规划设计。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面对面宣传政策、一对一指导服务,组织农民外出观摩、示范带动,引导群众算清“投入和产出账”“当前和长远账”,做到“5同意”(同意农田水利项目建设、同意大破大立土地调整、同意出工和植树、同意社会矛盾自行解决、同意率达到85%以上)。在国家和自治区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杠杆效应,有效整合涉农项目资金,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加强项目建设管理,强化激励考核,村民代表全程参与监督,确保工程质量和资金安全。
打造“智慧田”
在临河区双河镇进步村万亩“5G+智慧种植”示范园区,高标准农田配套建设的智慧管护系统让农民“会”种田变成了“慧”种田,让“科技兴农”的美好愿景成为“谷粮满仓”的民生实景。
据了解,园区在良田上运用了三套数字化全自动灌溉系统,精准配水、培肥、施药,实现了“2335”的农业“四控”目标,即控药20%、控水30%、控肥30%、节省人工50%。农民通过手机APP还能实现园区所有地块阀门一键控制、实时监控,“人在家中坐、水从田间流”已成为现实。
良田良技丰粮仓。一年来,我市依托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与中科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7家科研院所合作,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为农高区战略顾问,共建河套灌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地力提升、盐碱地改良、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行引黄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土专家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滴灌设备,建成7个节水示范园区,总面积20万亩。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研究集成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10余项,5万亩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区,盐碱地改良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荣登中国三农创新榜。成功举办第一届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博览会,中国农大巴彦淖尔研究院在我市挂牌成立。此外,内蒙古成为国家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省区,将在我市实施整灌域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60万亩。
农田集中连片,道路沟渠平整通畅,现代化设施设备广泛应用,大型机械尽情施展……对于我市农民来说,春种秋收有着越来越多不一样的体验。
“浇水用滴灌,施肥有水肥一体化设备,遮阳网、保温帘都是全自动的,瓜熟了只要在手机上点一点,就会有客商来收货。高标准农田建设让我们发展智慧农业的梦想变成了现实!”说起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好处,杭锦后旗团结镇民治桥村村民詹春霞由衷感叹!
“这田光看着就让人觉得舒心,庄稼种在这样的高标准农田里,产量肯定低不了!”高标准农田项目竣工验收后,临河区干召庙镇迎丰村村民尚奋平乐呵呵地说,“如今地块相连,大型农机可以敞开撒欢,种地轻松多了。”
建设高标准农田,释放规模效应,农民成了最大受益者。
今年,我市抢抓国家新一轮整区域高标准农田建设试验示范项目机遇,统筹抓好规划编制、立项申报、协调争取等工作,整区域推进国家试点项目,计划用3到5年的时间,实施农田基础建设、土壤地力提升、深度节水控水、绿色农田建设、农田信息化建设、长效管护利用六大类19项工程,把全市1089.53万亩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集中连片、旱涝保收、稳产高产、节水高效、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持续筑牢“河套粮仓”坚实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