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小召镇:为困难群众兜牢保障底线
发布时间:2024-06-07 11:31:43 通讯员:毛羽丰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近年来,乌拉特前旗西小召镇坚持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积极探索推动社会救助与基层党组织建设、基层社会治理深度融合,强化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制,聚焦困难群众,创新主动救助、精准救助、暖心救助等模式,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不断提升基层社会救助管理服务效能和水平,确保规范、公正、精准、及时地开展救助工作,切实为困难群众兜住兜准兜牢民生保障底线。

  建立完善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制度,党组织每月组织进行一次摸排,通过入户调查、走访核实等形式,及时锁定困难群体,倾听他们的基本情况和救助需求,推动“人找政策”转变为“政策找人”,因人制宜、因户施策提供精准、及时、有效的帮扶。刚遭受横祸的几位公田村村民没有想到,救助会主动来“敲门”。前不久,公田村村民刘某驾车发生重大车祸,事故涉及三个困难家庭,生活都十分艰难。公田村党委了解情况后,迅速主动对接,启动救助响应机制,不仅为他们家属申请了相关救助金,还帮忙安排专人安抚家属,及时处理善后事情。从“被动受理”到“主动上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工作制度有效推动了群众急难愁盼问题的解决,实现了动态管理下应保尽保、应兜尽兜的救助目标。

  随着社会救助的范围不断扩大,根据助困对象不同的困难情形构建了科学合理的临时救助标准体系,救助方式涵盖了生活救助、医疗救助、教育救助等诸多方面,救助标准也逐步提升,切实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复胜村李德行组妇女周某享受低保政策并患有精神二级残疾,因丈夫去世多年,子女生活困难,无法时刻约束其行为,难免造成隐患。针对周某救助问题,复胜村党支部组织召开了专题会议研究,并征求监护人子女意见,将情况汇总上报。西小召镇民政办积极主动对接旗民政局,帮忙联系了康复医院,让周某得到了及时的治疗和看护,妥善解决了周某一家的难心事。“党建+社会救助”的模式,不仅让困难群众深刻感受到了党的关怀与温暖,也进一步增强了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成为了联结党和困难群众的紧密纽带。

  西小召镇将社会救助融入党组织领导下的基层治理体系,充分发挥网格在基层社会救助工作中“最小单元”的基础优势,压实村级党组织责任,强化党员干部、网格员、志愿者等党建帮扶力量综合集成,将主动发现困难群众和动态监测纳入网格管理的职责范围,常态化开展监测工作,确保形成“全覆盖、零遗漏、真见底”的社会救助保障网。建立社会救助联席机制,强化与镇乡村振兴、残联、医保、妇联等部门数据信息共享,定期对低保边缘家庭、边缘易致贫、因病因灾等刚性支出较大的家庭进行筛选,组织开展实地核查,将符合条件的困难群众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做到“早发现、早介入、早救助”,有效打通联系服务困难群众“最后一公里”。此外,加大对社会救助工作的宣传普及力度,通过镇政府微信公众号发布、村民微信群转发、村村响大喇叭播放、宣传栏张贴、开展宣传活动等多种方式,构建社会救助宣传矩阵,提高村民对社会救助政策的知晓率,进一步增强社会救助工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让困难群众切身感受到难有所依,困有所助。

  下一步,西小召镇将继续坚定党建引领,不断探索和创新社会救助方式,提高服务质效,进一步满足困难群众日益多样化的需求,让困难群众共享社会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