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五原,一望无际的万顷田畴,麦苗茁壮;发展正酣的千里大地,生机盎然。
在五原县兴农进出口贸易加工园区项目建设现场,桩基的夯锤发出阵阵轰鸣,工程车来回运输土方和材料,钩机不停地挥铲,工人们正在紧张有序的施工作业。
在五原县河套电子商务产业园,工人们正在抓紧时间将当天早上从农户大棚里采摘的新鲜黄柿子装箱打包,发往全国各地。
……
一年来,五原县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内蒙古、考察巴彦淖尔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聚焦聚力落实好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在市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各项决策部署,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
引来源头活水 积蓄发展动能
一年来,五原县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大力实施“招强引优”专项行动,坚持“请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开展招商引资工作。
设施农业成规模
金色葵海
2023年9月13日,五原县人民政府与五原县兴农农畜产品有限责任公司签订“进出口贸易加工园区(一期)建设项目”协议、与河北诚铸机械集团有限公司签订“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中心项目”协议、与巴彦淖尔市正达秋实商贸有限公司签订“瓜子仓储物流项目”协议。2024年1月11日,五原县政府与山东供销现代农业发展集团有限公司、巴彦淖尔市供销合作社联合社合作的社会化服务项目正式签约……
喜人成绩的背后,是创新体制机制、改善营商环境的久久为功。五原县紧扣企业引进、项目落地、后续发展等环节,精准包联对接、推进“可研编制、建设施工、审计验收”全过程监管、建立“统计统筹指导、行业督促调度、联合分析研判”机制等一系列举措相继出台,全流程协同跟进、全方位的政策供给和全生命周期的优质服务,吸引了一批又一批客商、企业家前来考察、投资,一个又一个重大项目落地生根。
塔吊林立的工地、拔地而起的厂房、焊花四溅的车间……智能农牧业装备产业园和胜农畜产品加工园投产运行,兴农园区、正达秋实、中储粮仓储等项目加快实施;智慧园区建成完工,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自治区级绿色园区通过复验。
如今,五原县处处都是项目赶进度、企业拼生产、干部忙招商的火热景象,为五原县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今年一季度,五原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23.2亿元,同比增长3.8%;固定资产投资完成3.5亿元,同比增长91.1%;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负7.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6.7亿元,同比增长3.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0.9亿元,同比增长11.9%;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10859元和6899元,同比增长7.5%和8%。
完善产业链条 带动农民增收
五原县套海镇贝贝南瓜种植园,香甜粉糯的贝贝南瓜打开了农民增收致富“密码”;内蒙古春园满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牧草种植—肉羊养殖—羊粪回收—有机肥加工—肥料还田”的模式串起了循环农业生态链;五原黄柿子聚焦从种子研发、育苗、种植、收获鲜果、冷链运输、深加工到销售,产业链条不断拉长。
连片种植小麦长势喜人 巴彦淖尔日报签约摄影师 李志轩 摄
一年来,五原县依托“北纬41度黄金种植带”的自然资源禀赋,聚焦“产得好、加得好、销得好”,推动产业链条化发展,科学统筹规划多元化、特色化产业布局,在全面推动乡村振兴上走在前、做示范。
黄柿子丰收
走进内蒙古民隆现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的种植基地,记者看到一颗颗饱满结实、晶莹剔透的黄柿子在经过分拣包装后,由合作社进行统一回收。这些黄柿子一部分作为鲜果销往全国各地,一部分进入生产线,在一道道工序后“变身”为黄柿子系列产品,走进广大消费者视野。
对此,无论是种植户、从事农产品销售的电商、还是黄柿子龙头企业的负责人都深有感触。“现在大家抱团取暖,种地的能专心种地,销售的能专心销售,大家在这条产业链上可以各展所长、各取所需。”五原县振旭农业发展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恽说道。
五原黄柿子是县域经济发展的重点产业。如今,五原县从事黄柿子产业的农户有3000余户,产业链从业人数超过1万人,全产业链产值达5亿元,农户靠种植黄柿子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致富路。
五原黄柿子只是五原县产业振兴的一个代表。一年来,五原县大力推进“百企联百村建百园带万户”工程,新建提标农牧业园区34个,新增设施农业6000亩;培育市级以上产业化联合体12个,自治区级以上农牧业重点龙头企业达到29家,肉羊饲养量突破530万只,羊肉小镇建成运行;培育服务组织81家、新型主体136个,新增土地规模流转6万亩、社会化服务42万亩;电商销售额达到6.2亿元,建成农产品产地冷藏保鲜设施25个,跨境交易、海外营销、海外仓等新业态深化拓展,农畜产品出口突破20亿元,成功创建全区县域商业体系建设试点县。
一批批土特产在科学技术的“加持”下,通过升级产业链条,逐步成长为大产业,成为带动农民增收的强大引擎。
农文旅深度融合 赋能乡村振兴
文旅经济再升温
五原县塔尔湖镇获评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镇,农博园获评自治区旅游休闲街区,五原印巷入选自治区首批非遗特色街区;五原印巷启动运营,冰雪节、丰收节等各类活动异彩纷呈,年接待游客157.9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9亿元。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带动乡村产业兴旺的重要抓手,也是增加乡村旅游产业价值和产品优势的有效路径。一年来,五原县以农业产业为基础,旅游休闲为形态,风土文化为灵魂,不断完善乡村旅游规划,推进“四地”建设,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文旅产业运营管理,持续提升景区景点内涵,申报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4个,构建全域旅游发展格局。
今年,“天赋河套 ‘柿柿’如意”巴彦淖尔市五原黄柿子文化旅游季活动让黄柿子火爆“出圈”,也让“黄河至北、古郡五原”享誉全国,各具特色的景观吸引全国游客前来畅游。
“借助黄柿子文化旅游季热潮的契机,我们要做的就是延链强链,一起做大这条文旅‘黄金带’。”五原县文旅广局局长李雪琴介绍。五原县将借助系列文旅活动,让美丽的梨园变成休闲度假的乐园,让清幽的农家院变成寄托乡愁的诗意田园,以黄柿子为媒,吸引八方贤士投资兴业,打造集农业特色资源开发、旅游休闲、招商引资为一体的文旅经济。
“畅游中国 幸福生活”主题文旅活动、地方戏韵、“汉服盛宴 百人同秀风华”等一系列文旅活动先后举办。游客们在河套农耕文化博览园逛文化街、览博物馆,在黄河防凌防汛观测塔——黄河至北最佳观景台感受“长河落日圆”,在天吉泰镇体验蒙古族民俗文化,在葵花主题公园徜徉金色花海……以农业“发家”的五原县,走上了以农促旅的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道路,一幅集生态、文化、田园风光为一体的美丽乡村新图景徐徐展开。
办好民生实事 绘就幸福底色
五原县8个乡镇国土空间规划、63个村庄实用性规划编制完成,成为全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县;建成“十强镇”6个、“百强村”84个、“千强户”840户,获评全区数字乡村试点县;争取“保交楼”资金3.43亿元,21个房地产“三难”项目全面复工,2516户“入住难”问题有效解决;建成乡镇养老服务中心6个、村站22个;新改建农村公路144.8公里,获评全区城乡交通运输一体化示范县。
一个个肉眼可见的数字,一个个可触可感的项目,为五原县保障民生、改善民生写下最生动的注脚。一年来,五原县坚持规划引领,建管并重,推动以县城为载体的新型城镇化,加快完善基础配套,让群众共享发展的温度和红利。
走进胜丰镇美联村三组村民赵永平家,发现如厕环境焕然一新。“厕所安得挺好,老人晚上上厕所也方便,冬天不冷不吹,夏天也没有蚊蝇,又干净又省事,我们使用下来感觉非常满意。”村民赵永平满意地说。
小巧精致的口袋公园绿意盎然,傍晚时分人潮涌动的广场上,伴随着欢快的音乐声,一个个曼妙的身姿正在舞动;在五原县温暖工程施工现场,各项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中。
下一步,五原县将扎实开展环境提优、产业提级、项目提速、城乡提品、民生提档、党建提质等“六项提升行动”,凝心聚力在“两山”理论转化、现代高效农业、乡村全面振兴、平安五原建设、民族团结进步、党的全面领导等六个方面,走在前作示范,奋力谱写五原县高质量发展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