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访
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林场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继续做好。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考察时强调
六月初的巴彦淖尔市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绿意盎然。顺着林间小路向前,身侧苍翠树木在沙地里挺拔生长,绿树红花让人身心放松。 本报记者 胡东育 摄
六月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满眼苍翠,樟子松、云杉、沙枣、新疆杨等树木屹立在金黄的沙丘上,挺拔而坚韧。微风吹过,哗哗作响的树木,让人仿佛置身于涛声阵阵的海边。林场旁绿树成荫的乡间小路,曾经的沙地经过治理,已经成为耕地和林地。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新华林场,听取内蒙古“三北”工程建设和林场治沙造林情况介绍,并实地察看正在治理的沙地。在这里,总书记强调,“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林场的工作很辛苦,也很有成效,要继续做好。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一年来,林场的干部职工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嘱托,以高度的政治自觉、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大力弘扬“三北精神”,持续用力、久久为功,在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中展现新作为。
牢记使命 走稳高质量发展赶考路
“总书记的到来让林场干部职工倍感振奋,总书记的一句句勉励鼓舞人心,也更加坚定了我们战胜黄沙的决心和信心。”尽管已经过去了一年,但每每回想起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的情形,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依然格外激动,“今年总书记发表新年贺词时,背后的书架上就放着他在林场考察时的一张照片,这说明总书记心里始终惦记着我们。”
1960年,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建场,土地面积5.2万亩。曾经,林场周边沙化严重,风沙严重影响老百姓的生产生活。从那时起,一代代林场职工经过60多年的接续奋斗,累计造林3.9万亩,森林覆盖率达65%,沙地面积由20世纪60年代的2.15万亩缩小至2023年的0.5万亩。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80多种野生动物和10余种鱼类在这里“安家”。
“今年,我们吹响了‘歼灭’林场剩余沙地的号角,林场仅剩的0.5万亩沙丘已经全部治理完毕。”顺着林间新修建的人行步道行进,呼吸着新鲜空气,享受着树木投下的阴凉,杜文化向记者讲起了一年来林场发生的点滴变化。
一年来,国营新华林场聚焦聚力完成好习近平总书记交给内蒙古的“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着力打造集党的建设和生态建设为一体的现代化国有林场。一年间,全国各地党员干部到这里开展观摩学习和主题党日活动;今年4月,市、区两级3000余名党员干部来到新胜分场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共栽植树木550亩,栽植苗木1.68万株。新华林场成为一个生动的党员教育实践基地。
一年来,林场不断深化“林长+”协作机制,拓展林长职能,打造“林长+”特色典型,以林草资源保护为重点方向,与临河区人民检察院联合挂牌成立林草保护联系点,进一步推动“林长+检察长”协同工作机制,全面提升林草湿资源保护发展的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与内蒙古森林消防总队、巴彦淖尔市森林消防中队挂牌成立森林消防站,开展消防培训和实战演练,极大提升了自防自救能力,打造全市乃至全区的“林长+”联系点精品样板,形成示范效应、强化带动作用。
一年来,林场积极对接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工作,与大众汽车集团联合开展“绿带行动”,在隆强作业区、民乐作业区计划完成人工造林 6358 亩、260万株。
一年来,林场的生态文明建设范例示范引领作用日益凸显。
作为临河区唯一的林场,国营新华林场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在弘扬“三北精神”、推进高水平生态建设上再建功立业,努力探索更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新路径,真正实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随着零星沙丘被全部歼灭,下一步,我们的工作重心会向补栽补植、林木管护倾斜,力争到2026年使林场的森林覆盖率达到85%以上,把祖国北疆这道绿色生态安全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望着不断向远方延伸的绿色,杜文化充满信心地说。
科技赋能 助力防沙治沙拓新路
国营新华林场作为基层林场,所面临的技术难题特别多,如何发挥科技的支撑作用在这里尤为重要。
2023年6月8日,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与国营新华林场签订了“共同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推进三北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全面战略合作协议,沙林中心研究员刘芳来到林场挂职科技副场长。一年来,刘芳深刻地感受到,科技加持下的新华林场,各方面条件都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根据协议,沙林中心将为国营新华林场提供全方位、全过程、全时段、全领域的科技支撑服务。这一年,我们成立了专家工作站,先后有国家林草局揭榜挂帅等4项科研项目在新华林场开展。”刘芳告诉记者,协议签订之初,沙林中心就组织科技人员对林场的生态本底资料进行了清查整理,查清了林场资源现状。同时,启动了中国林科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应急专项“新华林场生态功能评估、服务价值核算与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研究”项目,通过科学核算林场防风固沙、土壤养分保持、水源涵养、固碳释氧等方面的生态服务价值,探索新华林场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和实现路径,识别生态产品价值化的关键环节和障碍因素,提出了促进其生态产品价值化的对策建议。
当前,沙林中心已协助林场编制了《国营新华林场建设国家级防沙治沙示范林场实施方案》,全面规划了2023—2030年13项建设项目(“乌兰图克沙漠公园”“沙旱生种质资源库”“抗逆乔灌草良种种苗示范”等),将林场22个作业区规划为防沙治沙宣教基地、生态公益林保护区、沙漠公园、综合治理示范区、沙产业高质量发展区、盐碱地治理示范区、种质创新利用区7个功能区,并通过项目建设打造“三北宣教基地”“特色种苗繁育基地”等六大基地。沙林中心将重点协助林场完成防沙治沙宣教基地建设,建成“三北”精神展览馆及综合研学实训基地。同时,结合防沙治沙示范基地建设,在沙地综合治理、盐碱地造林树种选择、盐碱地发展经济林、防护林种质创新与利用等方面提供科技支持,推进功能区建设。
一年来,国营新华林场在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的科技支撑下,不断提升科研服务效能。
挂牌成立河套地区盐碱地林草植被构建和生态修复博士科研工作站,开展20多种耐盐碱乔灌草种的筛选实验,已在试验田种植15个品种2400多株。
与东源朗森生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在新胜分场开展生物菌肥改良土壤试验,计划改良5000亩。选取盐碱化程度轻、中、重度实施盐碱地改良试验,试验成功后进行推广,并在改良土地上种植经济林,已初步改良760亩盐碱地,种植550亩文冠果和新疆杨,目前苗木成活率在70%。
充实10名专业知识丰富、能力素质过硬的高素质人才,并任命为攻坚小组组长,加大对经济林种植、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建设、科研项目实施等方面的攻坚力度。
在林木栽植、补植补造、压沙等过程中加大先进机械装备的使用力度,进一步缩减人工成本,提高治沙效率。
……
用久久为功,换生生不息。
“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国家生态建设工程,加大沙地与盐碱地治理的综合利用力度。通过治沙与致富相结合,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以发展梭梭接种肉苁蓉等产业化治沙或光伏+林草+种养业创新治理模式,提高光热水土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在造林过程中将更加注重造林树种的选择利用,减少片林等高耗水林地占比,发展滴灌、微根灌等技术,坚持以水定绿,发展节水型林业,推进治理进程,巩固治沙成果。依托科研院所(中心)、大学的科技支撑,集成应用先进的防沙治沙技术与成果,努力将林场建设为全国防沙治沙的示范样板。”刘芳说。
久久为功 激扬接续奋斗精气神
国营新华林场的3.9万亩人工绿海,源自三代人的接力奋斗。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林场生态环境极其恶劣,沙尘暴、干热风、冰雹、暴雨等灾害性天气时有发生。如今,走进国营新华林场,干净整洁的人工步道两旁树木葱郁、枝叶婆娑,每隔几步就有沙生植物的科普立牌,漫步其中,宛如进入了一座生态公园。
“20世纪60年代,林场的工作生活条件非常艰苦,住着四处漏风的帆布帐篷,吃着清汤寡水的饭,拿着简单的植树工具,虽然大家热情高涨,奈何气候实在恶劣,辛辛苦苦栽种的树苗,刮一场风,就不见了踪影。”说起当年种树的事,80岁的林场第一代职工贾克明记忆犹新。
走进贾克明老人在林场的家,房前屋后绿树环绕,花草繁盛。老人的儿子贾玉林告诉记者,这些树木都是父亲退休后栽植的,与树打了一辈子交道的老人早已把这些树木当成了最好的朋友。
今年58岁的贾玉林就出生在林场,孩童时代就经常跟随父亲去沙漠里种树,耳濡目染之下,他慢慢接过了父亲手里的铁锹和水桶,成为了林场的第二代职工。“第一代林场人从零开始,让林场在荒漠中扎了根,我们第二代人又逐渐完善各类基础设施,扩大绿化面积。如今,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广泛应用,新一代林场人治沙造林的效率和质量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我相信,我们林场一定会越来越好。”贾玉林说。
如今,贾家的第三代贾培,也加入了林场的大家庭,对于林场的变化,他有着最直观的感受:“新一代不能躺在老一辈的功劳簿上,要继续创造新的历史。今年,林场开始发展林下经济,民乐片区里嫁接起了肉苁蓉,新胜分场的盐碱地改良项目区里栽满了文冠果树。三年后,这些经济林带来的红利,林场职工都可享受到。”
从植绿、守绿到富绿,如果说第一代林场人是用铁脚板在荒漠中踏出一条培育保护路,第二代林场人是用不懈拼劲蝶变出一条改革发展路,那么以贾培为代表的第三代林场人则是用科技赋能走出一条生态富民之路。如今,“把这片林子管好、保护好,不辜负总书记对我们的期望”早已成为每一位林场人共同的心声。
60年,树木更树人。三代林场人经过60年的坚守,让国营新华林场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林场周边的农田实现了稳产、高产,村民收入逐年增加,生态环境越发优美。杜文化告诉记者,前不久,他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了一封信,汇报了一年来林场发生的变化及取得的工作成效,并表达了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的决心。
殷殷嘱托,转化为弘扬精神加油干的生动实践;切切期待,凝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千钧之力。国营新华林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与厚望,保持牢记使命的坚强定力,砥砺艰苦创业的意志品格,咬住绿色发展的战略目标,为建设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