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总书记报告我们的好消息 | 河套“慧”种地 农业变“聪明”
发布时间:2024-06-05 10:19:50 记者:李博/文·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晚报

  夏日的河套,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碧浪翻滚的麦田中,麦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孕育着丰收的希望。三五结伴的鸟儿在田野上空飞翔,构成一幅美丽的田园画卷。

  2023年6月5日至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巴彦淖尔考察。来到位于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总书记走进田间,仔细察看小麦、辣椒的长势,听取现场农技人员汇报高标准农田建设情况。他指出,示范园区要在推广现代农业方面真正发挥作用,不断探索,找到适宜这里的品种、技术和耕种方式,成本要降下去、效益要提上来,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总书记还叮嘱科研工作者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把实践中形成的真知变成论文,当党和人民需要的真博士、真专家。

  殷殷嘱托,为我市农业科研人员指明了发展方向。

bynewb0605006_001_01_s.jpg

闫文芝在麦田工作


小麦育种专家闫文芝团队:把科研论文“写”在大地上


  眼下正是小麦杂交育种的关键期,头戴遮阳帽的市农牧业科学研究所研究员闫文芝和团队科研人员正在麦田中进行小麦去雄、授粉杂交工作。

  “总书记在乌梁素海南岸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考察时,看了我们的‘巴麦13号’小麦品种,这个品种在去年全市小麦高产创建中,竞赛田平均亩产1239斤,较‘永良4号’品种每亩增产164斤。我们牢记总书记嘱托,今年进一步加大‘巴麦13号’的示范推广,希望通过我们的技术指导,农户能增产增效,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闫文芝介绍,目前,“巴麦13号”已成功推广到内蒙古、新疆、甘肃、宁夏、青海等地区并大面积示范种植,适应性良好。

  为满足内蒙古不同生态区对小麦品种的需求,内蒙古启动了优势特色小麦育种联合攻关项目。作为首席专家,闫文芝牵头引进中国农业大学和新疆1家种子企业、内蒙古6家小麦育种团队组建了内蒙古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团队,围绕品种选育、育种技术和品种成果转化开展联合攻关。

  总书记作出的重要批示,让科研人员信心满满,干劲十足。在大力推广“巴麦13号”的同时,2023年“巴麦19号”和“巴麦20号”两个新品种又通过审定。“巴麦20号”优质强筋品种在兰州拉面品种鉴评会上被选为适合兰州拉面的品种。

  闫文芝介绍,小麦明星“巴麦13号”具有高产、广适、高抗、优质的特性,2023年实收测产最高亩产1366.82斤,创造了内蒙古小麦亩产历史最高纪录。“巴麦13号”正是以闫文芝为带头人的河套小麦品质改良及绿色有机高端生产创新团队自主选育而成的。

  “总书记对科研人员的嘱托让我们倍感振奋,一年来,我们积极做好育种、品种示范工作,努力把科研论文‘写’在河套大地上。去年‘巴麦13号’创造了内蒙古小麦亩产历史最高纪录,我们想把这个好消息向总书记报告,分享丰收的喜悦!”闫文芝动情地说。

  2023年,巴彦淖尔市示范推广“巴麦13号”17.5万亩,平均每亩增产49.61公斤,总计增产868.17万公斤,平均每亩增收产值158.75元,总增收产值2778.16万元。2024年,全市计划推广“巴麦13号”10万亩以上,3年内达到全市小麦种植总面积的50%,实现小麦品种的更新换代,整体提高河套地区小麦单产水平。

  

280余名科技人员到生产一线送服务


  巴彦淖尔市持续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市科技局选派280余名专业技术人员,奔赴乡村、行走田间、服务基层,有力助推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优势产业发展。

  “现在每年种地、养殖,我都要先咨询专家。科技特派员经常上门教技术、送服务,我们种地养殖心里有底!”农户刘强对科技特派员制度竖起了大拇指。

  2023年,巴彦淖尔市科技特派员服务团队有231人,由全市科技特派员创办领办的企业、协会、合作社达70多家,建设“星创天地”18家(其中国家级4家)、国家级科技特派员创业链1家、组建自治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家、自治区科普示范基地7家、自治区科技特派员工作站4家。科技特派员共参与实施科技项目150多个,引进新品种700多种,引进推广新技术300多项。巴彦淖尔市“三区”人才服务41个乡镇、255个村,服务企业、合作社41个,辐射带动农户近13674户,建立示范基地37个。

  科技精准服务专家团队有145人,提供精准服务5297次,解决包括小麦、玉米、葵花、辣椒、葫芦、瓜菜等作物栽培技术,水肥管理、病害防治,养殖管理等。12396科技服务平台入库专家团队108人,通过科技服务平台解答农牧民在生产中遇到的各类问题427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农牧业生产实践中,农牧民是主体,为充分发挥农牧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作用和聪明才智,加强对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等本土科技人才的培训培养,市科技局在全市范围内举办了29场现场培训,共培训1700余人次;线上培训54场,培训11万余人次。

  

科技赋能 助农兴农


  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关键在科技、在人才。近年来,巴彦淖尔市围绕小麦、肉羊等优势特色产业,聚焦高效节水、盐碱地改良、种业振兴等重点领域,开展“科技突围”行动,先后引进任发政、张佳宝、孙其信等10余个院士专家团队,成功搭建1院10中心科技创新平台,联合开展技术攻关和集成示范,培育出10个农畜新品种,转化应用20余项科技成果,逐步构建“一产业、一品种、一院士”发展格局。

  巴彦淖尔市加强与中国农大、中国农科院、内蒙古农大、内蒙古农科院等科研院所交流合作,通过院地校地、院企校企合作模式,建立36家科技小院,进驻10余所科研院校、30个专家团队、300余名专家学者,与12家企业、合作社开展合作共建。

  充分发挥市农科所优势资源,与中国农科院作物科学研究所、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20余家科研院所开展合作,建立了西北、东北春麦育种联合攻关平台、内蒙古优势特色小麦育种联合攻关平台、盐碱地国创中心巴彦淖尔试验站等一批联合攻关平台;组建了国家大麦青稞、肉羊、西甜瓜产业技术体系巴彦淖尔试验站等一批技术创新体系;建成农业农村部植物新品种测试(巴彦淖尔)分中心,为全国近1/3省份150余家单位提供向日葵、小麦、玉米等作物的DUS测试技术服务,累计测试样品4700余个,出具测试报告1100余份,是目前全国向日葵测试量最大的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