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文明实践 | 杭后:文明实践触角延伸到“最后一公里”
发布时间:2024-05-24 10:17:00 记者:李红梅 文/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相约蛮会·夕夕相伴”关爱老龄文明实践项目的持续升温、“冒热气”的“公益木兰”沉浸式宣讲……一场场实践活动丰富群众生活,一件件暖心服务温暖群众。近年来,杭锦后旗通过“三级五联”工作法,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推进、高效率融合,高频次宣传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聚焦群众需求,着力破解难题,全力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杭锦后旗坚持旗、镇、村(社区)三级联动,着力“全域统筹、点面结合、示范带动”,以强大组织力助推工作实效性。按照“中心—所—站”体系架构,建立三级文明实践网络,实行旗、镇、村(社区)“三级书记负责制”,形成责任明确、领导有力、运转有序、保障到位的工作机制。下发《杭锦后旗持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三级五联”工作法推动“1+6”项活动有效实施方案》,建立联席会议、挂点联系等制度,召开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推进会、调度会和中心主任会议,并对全旗9个所120个站进行自评验收,坚持系统谋划、高位推进。将新时代文明实践建设工作纳入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意识形态考评,树立争先创优鲜明导向。

0523003_001_01_s.jpg

排练

  目前,全旗志愿服务总队共招募志愿者20000多人,组建了“瓜蔓蔓”“向阳花开”等354支志愿服务小分队,精准设计和实施了“陕坝大妈”赋能基层治理、蒙海镇玉米科技小院等28个特色鲜明的常态化文明实践项目,惠及广大群众。在全旗范围内实施“四美在农家”活动和进一步学习推广蛮会镇移风易俗典型做法,通过引导选树文明典范,带动全旗文明新风有效提升。举办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并对旗直部门单位、乡村干部和志愿服务队伍等进行分众化培训500多场次,全面提升全旗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水平。

  杭后紧贴当地实际,坚持群众在哪里,文明实践活动就延伸到哪里。制定印发工作行事历和每月文明实践活动安排,明确每月8日、22日为文明实践集中活动日,推动各类实践活动常态化开展。

  精准实施“1+6”项活动,与旗文联联合制定《杭锦后旗“强基工程”——文艺助力基层精神文明建设实施方案》,通过开展“我们的节日·春节”赏年画、“学雷锋·文明实践我行动”、全旗先进典型代表志愿讲诚信等多种形式的文明实践活动,在“为民、惠民、助民”中以文化人、成风化俗。目前,共举办大中小型集中示范活动20余场次,累计开展助学支教、文化下乡等文明实践活动6000多场次,解决各类民生问题2100余件,发放明白卡20000多张,切实把服务送到群众“家门口”。

  在实践所、站全覆盖的基础上,着眼群众多元化需求,将文明实践阵地搬到群众的家门口、田间地头,多方整合资源,充实服务力量。探索“四个中心”及智慧广电网络相融互促的工作机制,在学用结合为民办实事上下功夫见实效。打造了陕坝镇、三道桥顺利村等31个示范所站,设立了党校、米仓旧址博物馆等34个文明实践点、9个示范点和50个“文明团结超市”,建立了中心、所、站三级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14个,让群众随时随地受教育受熏陶。全旗1个实践所和17个实践站被评为第一批全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所、站,推动全旗文明实践工作提质增效、提档升级。

  全旗各镇(农场)、各单位充分利用“线上+线下”宣传方式,让文明实践人人知晓、人人参与。采取定期督促与每月调度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围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方面精选稿件,并将供稿情况纳入宣传思想和意识形态年度考核重要内容之一。在新媒体平台持续开辟“文明实践我行动”“文明杭后 实践有我”等专栏,围绕雷锋精神、文明实践品牌和乡村振兴等方面进行宣传展示。全旗各镇、各单位累计发稿、设计制作文明实践短视频、公益广告等共3500多篇(条),实现文明实践“线上线下”同频共振。在全旗各村镇常态化开展大喇叭播放工作,切实推动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纵深发展。

  一个个崭新的平台、一个个创新的阵地、一个个鲜活的载体,不断描绘着杭锦后旗的美丽画卷。下一步,杭锦后旗将继续推动全旗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工作再上新台阶,推进城乡文明创建、文明实践、文明培育融合发展,为建设共同富裕新杭后不懈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