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原黄柿子火了,成了很多人喜爱的网红产品。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五原人,我由衷地感到骄傲和自豪。其实,黄柿子火出圈并不意外,因为早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起,五原人就开始种植黄柿子,五原独特的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造就了黄柿子独特的口感。五原黄柿子是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并入选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录。
后套人种庄户的同时也种点儿菜蔬,但是粮食是主要的,菜蔬只是个配扮,所以后套人的菜地不叫菜地,而叫做零碎地。后套人也爱吃西红柿,只是并不叫它西红柿,而叫它洋柿子。后套人的零碎地里,总是要种各种各样的洋柿子。洋柿子的分类办法也很朴实,就按颜色来分,红的就叫红洋柿子,粉的就叫粉洋柿子,黄的当然就叫黄洋柿子了,简称黄柿子。在所有的柿子当中,黄柿子最绵最沙最甜,因此后套人经常把它当水果来吃。记得小时候,我姥姥在黄柿子丰收的时候,会把黄柿子和蒜、青椒、芹菜一起剁碎,然后装到洗干净的输液瓶里蒸熟,最后盖上橡胶瓶塞保存,可以存放很长时间。吃的时候倒出来一点儿,用来炒菜、熬汤、蘸馒头、做酱,味道都是没得说。姥姥虽已去世多年,但她做的黄柿子酱味道依然在我嘴边回荡。
我两姨妹妹家住五原胜丰镇庙壕村,日子过得紧紧巴巴。十几年前,政府鼓励扶持他们村村民兴建温室大棚,并提供技术指导和经济补贴。妹妹和妹夫抓住机遇,连着几年建成了七栋标准化大棚,每栋占地一亩,专门种植反季灯笼红香瓜和黄柿子。为了种好大棚,他们可是花了一番大气力。妹夫雇了大卡车,买来后山没有污染的山土换掉以前种庄稼的土。为了保证黄柿子的品质,他们还每年花大价钱从牧区购买羊粪来肥田改良土壤,杜绝化肥的使用。
种植黄柿子可不是一件轻松的事,与“樱桃好吃树难栽”同理。他们要提前选好优质的种源,精心育苗,然后移植到大棚里。接下来就要浇水、除草、打掐、搭架、驱虫、防病、人工授粉、疏果……任何一个步骤都不能出现问题,否则就会前功尽弃。每年的大年三十、正月初一,他们几乎都是在大棚里度过的。每天要定时定点收放棉帘、开通风口,来不得半点儿马虎。他们最怕刮大风和下雪,刮大风会把塑料膜扯破,柿子苗会被冻死。下雪后要及时清理,否则会把大棚压塌。每次下完雪,他们都是没明没夜地清理,双手被冻裂、眼睫毛上都是冰霜。等到黄柿子成熟的时候,他们往往凌晨两三点就开始采摘、挑选、过秤、打包、装箱、装车、发货……等到大棚黄柿子搂蔓后,他们又开始在大田里种植黄柿子,工序照样一个也不能少,否则就是“人哄地皮,地皮哄肚皮”。在种植过程中,妹妹和妹夫也深有感触,他们常说种黄柿子和做人一样,本本分分,踏踏实实,容不得半点儿侥幸心理,也不能只看眼前利益而弄虚作假,否则长远不了。
每年四月或五月初,我都会去妹妹家的大棚里,享受不劳而获的快乐。摘一个又大又黄的柿子简单擦一下,就迫不及待地咬上一大口,沙甜可口的味道立刻让味蕾得到美妙的享受。但是,在大棚里待不了多久,就感觉汗流浃背,甚至连呼吸都感到困难。妹妹他们一年至少有四五个月的时间都是在这样的环境里劳动,其艰辛程度可想而知。
靠着优良的品质,五原黄柿子口碑和销量越来越好,而且还借助物流的强大力量,远销到北京、上海、厦门、三亚、黑龙江、昆明等地。妹妹和妹夫靠着种植黄柿子也慢慢改善了生活,在县城买了房子、汽车,为双方老人盖了新房,对孩子的教育投入也毫不含糊。妹夫说:“通过这么多年种植黄柿子,我也知道了种地要有知识、懂科学。我就吃了念书少的亏,可不能让娃娃再走我的老路。”
五原黄柿子现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酸酸甜甜的黄柿子汁、黄柿子火锅也成为新宠。希望五原黄柿子继续保持优良品质,走向全国,甚至走向世界。也希望像妹妹和妹夫这样的新时代农民,靠着自己勤劳的双手,创造幸福生活,日子就像金灿灿的黄柿子一样又沙又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