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春时节,磴口县境内的乌兰布和沙漠焕发出勃勃生机,素有“沙漠人参”美誉的肉苁蓉进入丰收季。
走进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种植基地,目之所及,茂密的梭梭林铺向天际。梭梭林下,三两结伴的工人正忙着采挖肉苁蓉。说是工人,其实都是周边的农牧民。每年从春到秋,王爷地公司会大量雇工,完成采挖肉苁蓉、栽植梭梭苗、人工接种肉苁蓉等工作,周边农牧民在家门口就有活儿干、有钱挣。几个月下来,每人能收入五六万元。“不植绿治沙,就没有这么好的产业,更没有咱今天的好日子!”工人的一句话,道出了其中的关键。
我市地处国家“三区四带”的黄河重点生态区和北方防沙带,是全国土地沙化和荒漠化危害严重的地区之一。根据第六次全国荒漠化和沙化土地监测结果,我市共有沙化土地面积3154.53万亩。
曾经,黄沙让人民群众吃尽苦头。“地不打粮畜无草,做饭取暖没柴烧”是沙区群众生活的真实写照,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受困。
70多年来,一代又一代的治沙人坚守一线,接续奋斗,征服了乌兰布和沙漠这头“红色公牛”,创造了治沙奇迹,探索出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构建了以自然保护地、农田防护林网、封沙育草区、防风阻沙区、光伏治沙区为主的“一地一网三区”五位一体综合治理体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相统一。
近日,行走黄河“几字弯” 书写绿色“三北情”——市融媒体中心践行“四力”全媒体采访行动采访组走进我市治沙一线,探访沙窝窝变身“金窝窝”的绿色实践。
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歼灭区
绿锁黄龙 传承奋斗精神
“大风刮一黑夜,沙子就把门堵住了,人得跳窗出去”“沙尘暴刮来时,顷刻间天地昏黄,新长出的庄稼苗一场风就刮得啥也不剩了……”在乌兰布和沙漠采访,问起当地上岁数的农民,不少人对曾经的沙害记忆深刻。
乌兰布和沙漠总面积1500多万亩,其中近430万亩分布在磴口县。磴口县77%的土地被它占据。
统计资料显示,1949年,磴口县仅有树木32368棵。当时民用燃料缺乏,人们进入沙漠刨挖白刺沙蒿,天然植被被破坏,风沙更为肆虐,最为严峻的时候,沙漠以每年8~10米的速度扩张。流动沙丘不断侵蚀着磴口县的水域和农田,就连黄河也饱受侵扰,人民生活苦不堪言。
必须缚住黄龙,扭转沙进人退局面!
1950年,磴口县作出“沿沙设防,植树造林,营造防沙林带,保护沙区草木;沿河筑堤,沿堤栽树,营造黄河护岸林带”这一高瞻远瞩的决策,开始了一场与沙漠斗争的持久战。
从那一年起,每年春秋两季,全县万余名干部群众便会进驻县城西面的沙漠边缘,天当被、地作床,一干就是一两个月,以愚公移山的精神在乌兰布和沙漠挖坑换土、植树造林。
日拱一卒,功不唐捐。10年间,以第一任县委书记杨力生为代表的第一代治沙人鏖战沙窝,营造起一条长308里、面积8万多亩的锁边林带,阻挡住乌兰布和沙漠东侵的脚步。也由此诞生了“不畏艰难、负重前行,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继往开来、永不止步”的308精神。
今年春天,在因“绿进沙退”而形成的新的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一条乔灌草结合的“新308锁边林带”正在加紧建设,未来将成为沙漠中又一道绿色屏障。
在巴彦淖尔,有沙的地方,就有像杨力生一样的抗沙勇士的故事。
“大漠愚公”谢恭德带领一家老小挖渠开荒,坚持植树造林40年,硬是让5000亩寸草不长的沙漠披上绿装;“农民治沙专家”牛二旦扎根沙窝40年,摸索出“撵沙腾地、腾地造林、引沙入林、以林固沙”治沙方法,让曾经饱受沙患苦楚的史家沙湾绿意葱茏;国营新华林场职工贾克明一家三代人60多年接力治沙,用心血和汗水实现“绿色梦想”……
从被迫抗争到主动出击,从“要我治沙”到“我要治沙”,从“老典型”到“新面孔”……在与沙漠的持久战中,一代代治沙人传承奋斗精神,筑起一道道绿色长城,改变了巴彦淖尔大地的面貌。
数字无言,彰显巨变。
在东临黄河、三面环沙的磴口县,近210万亩乌兰布和沙漠披上绿装,形成160多个沙漠湖泊。全县林草覆盖率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0.04%提高到现在的37.2%,乌兰布和沙漠每年向黄河的输沙量由过去的7000多万吨减少到现在的370万吨。
处一隅而窥全局。我市防沙治沙整体取得丰硕成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投入78.07亿元,实施了“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537万亩,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磴口县、乌拉特后旗被列入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乌兰布和沙漠治理区和五原县分别被命名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2023年,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工程入选全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优秀典型案例。
科学治沙 走出特色修复之路
在我市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生态治理大碱湖项目区,远远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无数草方格如一张金色的巨网,牢牢地锁住了“黄龙”。
在一处草方格铺设现场,两台牵引式沙障铺设机徐徐前进,机器驶过处,一排排整齐的草帘快速形成。在另一端的机械无法作业区域,数名工人正在铺设草方格。
据介绍,一台牵引式沙障铺设机日均铺设20亩草帘,草帘1米宽,从中间对折铺设后,深入沙下20厘米,地上高度30厘米。机械压沙实现了工作效率和治沙效果双提升。
在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歼灭区,用黏土、聚乙烯阻沙网等各种材料做成的方格沙障让记者大开眼界。
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介绍:“2023年,管护中心开展了工程固沙+造封飞+农民利益联结试验。工程固沙选用稻草、沙柳、石头、聚乳酸纤维沙袋等13种材料进行沙障固沙试验。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成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探索科学的防沙治沙模式和方法。”
“固沙很重要,植绿更关键。”在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线流沙联防联治攻坚区,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副主任何文强正在指导工人用“高压水打孔造林法”栽植灌木。
说话间,何文强对“高压水打孔造林法”作了示范,用一根特制的水枪扎进草方格内,冲水半分钟让沙土充分湿润,栽入两三株灌木苗后,再进行二次冲水封口。“现在沙地里种树不用只找湿沙地了,通过高压水打孔植苗,哪里都能种,平均1分钟就能种一穴灌木,成活率能达到70%以上。”何文强介绍。
在全市各防沙治沙一线,这样运用新科技、探索新手段的治沙实践随处可见。发挥科技支撑作用,是防沙治沙取得成果的关键一招。
上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以下简称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就扎根乌兰布和沙漠,开启了科学治沙的研究探索。
治沙造林,优质沙旱生植物种质资源是重要基础。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经过40多年艰苦努力,通过大量引种试验,在当地优选出沙棘、沙林杨等治沙主栽树种,并总结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建设模式。
多年的治沙实践有了科技力量赋能,磴口县探索出新时代防沙治沙“磴口模式”,构建了“一地一网三区”综合治理体系。“一地一网三区”,五位一体,四道防线,从外至内、由表及里对县域和农田进行层层防护、系统治理。
“磴口模式”让绿意铺洒,也为乌兰布和沙漠带来更大“绿色奇迹”——
中国林科院沙林中心长期气象观测结果显示,当地的沙尘量较上世纪80年代减少了80%~90%,风速减小了21.41%,降水量增加了30.36%,小气候明显改善,野兔、野鸡、獾子、狐狸及许多不知名的动物时隐时现……沙区的变化具体而又生动。
在防沙治沙道路上,我市因地施策,宜林则林、宜灌则灌、宜草则草、宜沙则沙,科学选择植被恢复模式,合理配置林草植被类型和密度,探索走出了一条尊重自然、持续创新的科学治沙之路,不仅为本地除沙患找到有效方法,也为各地荒漠化治理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点沙成金 漫漫黄沙展新颜
行走在磴口县穿沙公路上,随处可见正在植绿治沙的人们,也能看到在沙漠中创造财富的沙草产业。
在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种植基地,雪白的苁蓉花点缀在成片的梭梭林中,顺着花朵的下方用双手挖几下,长着“龙鳞片”的肉苁蓉就显露出来。作为名贵的中药材,肉苁蓉寄生在梭梭木的根部,它在沙里茁壮生长,梭梭木在沙地上防风固沙,二者成为治沙的“黄金搭档”。
从2003年起,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流转集体沙荒地栽植梭梭,发展肉苁蓉产业。目前,公司已在磴口县建成3万亩中药材肉苁蓉荒漠化治理沙产业示范基地,与乌兰布和沙漠治沙企业、经济合作社、农牧民建立利益联结机制,让更多经营主体加入到增收的链条中来。
乌兰布和不仅盛产“沙漠人参”肉苁蓉,而且产出了圣牧有机牛奶。
多年来,圣牧高科生态草业有限公司扎根沙漠,打造出集有机牧草种植、畜禽养殖及粪污无害化处理、荒漠化治理、土壤改良、生态修复、沙生特种经济作物种植为一体的沙草产业体系。与此同时,在乌兰布和沙漠腹地种了9700多万株沙生树木,绿化沙漠200多平方公里。
走进蒙能85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眼前的景象让人惊叹:金色的沙漠上,百万块光伏板形成“蓝色海洋”,不断将阳光转化为电能。光伏板下,工人们正忙着在压好的草方格内栽种梭梭和四翅滨藜。
公司工程部负责人郭敏介绍,该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种植、治沙改土、带动乡村振兴”四位一体循环产业发展模式,开辟了新能源产业“板上产绿电、板间长绿草、板下变绿洲”融合发展新赛道。项目于今年1月全容量并网,年均发电量可达17.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
治沙,绿了生态,鼓了钱袋。
近年来,我市坚持产业推进,探索防沙治沙新模式。依托沙土光热水等资源优势,引导社会资本参与防沙治沙。积极发展肉苁蓉接种、中药材种植、酿酒葡萄种植等节水林草产业,加快建设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以光锁沙、以草固沙,打造产业化、立体化、高质化的新时代防沙治沙绿色长城。
在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漫漫黄沙已成为旅游资源。依托大漠风光,我市紧抓生态旅游这条主线,大力发展沙漠探险、穿沙越野、低空飞行等旅游产业,吸引游客纷至沓来,让更多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
生态产业化,沙漠资源化,既带动了沙漠增绿、经济发展,又让巴彦淖尔人深刻认识到生态的价值,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我们将创新工作模式,统筹好防沙治沙和管沙用沙,既防沙害,又用沙利,板上发电、板间种植、板下修复,系统推进增绿、增能、增收,积极推行‘光伏+生态治理’治沙模式,大力发展有机种植养殖、中药材种植等产业,探索走出一条生态修复、资源开发、产业发展、群众增收相结合的防沙治沙新路子。计划到2030年,通过实施防沙治沙和风电光伏一体化工程,新能源装机规模总量达到1590万千瓦,综合治理沙化土地102.9万亩,林草覆盖率由2022年的41.6%提高到51%,努力把风沙‘防护服’打造得更加厚实。”市委副书记、市长王志平说出全市沙产业发展“作战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