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黄河“几字弯”书写绿色“三北情”| 绿染黄河“几字弯” 治沙攻坚战正酣
发布时间:2024-05-07 09:54:35 记者:杨青/文 胡东育/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开栏语 

  今年,我市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内蒙古的重要指示精神及在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护山、节水、造林、改田、保湖、增草、治沙综合治理,坚决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全面建设防沙治沙模范区。

  近日,市融媒体中心开展了“行走黄河‘几字弯’ 书写绿色‘三北情’”践行“四力”全媒体采访行动。本报今起推出“行走黄河‘几字弯’ 书写绿色‘三北情’”系列报道,全面反映我市坚持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扎实推进黄河重点生态区和北方防沙带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的生动实践,充分展现黄河“几字弯”攻坚战中巴彦淖尔的新举措、新进展和新成效。

0507001_004_01_s.jpg

磴口县光伏+生态治理项目

  暮春时节,沿着穿沙公路向乌兰布和沙漠深处行进,可以看到杨树、柳树、梭梭、金叶榆、紫穗槐等各种树木组成的林带如旗如帜,种植了梭梭的阻沙网排列有序,一片新的绿洲正在形成。

  “绿途”遥迢,行者常至。

  今年以来,我市抓住春季造林的有利时机,谋势而动,乘势而为,全面打响黄河“几字弯”春季攻坚战。

  防沙治沙是一个滚石上山的过程,需要持续发力、久久为功。

  2023年6月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我市主持召开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发出了打一场“三北”工程攻坚战、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的伟大号召。

  总书记的重要指示鼓舞人心,激励着我市广大干部群众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

  我市境内乌兰布和沙漠面积506万亩、巴音温都尔沙漠面积1500多万亩、苏集沙地面积60多万亩,是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

  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大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以防沙治沙为主攻方向,全力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市累计投入78.07亿元,实施“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防沙治沙面积1537万亩,极重度沙化土地面积减少617.1万亩,土地沙化面积和程度“双缩减”,水土流失面积减少7800平方公里,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

  4月23日,行走黄河“几字弯” 书写绿色“三北情”——市融媒体中心践行“四力”全媒体采访行动启动。春日里,记者赴我市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片区,实地探访干部群众防沙治沙的新实践、新探索。

  

久久为功 向“绿”而行


  红柳长势旺盛,梭梭遍布沙包。一株株、一蓬蓬、一簇簇的沙生植物随风起伏,如绿涛在沙海深处翻涌。

  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一棵接着一棵种,一代接着一代干,与荒漠风沙展开长达几十载的较量,将沙漠牢牢遏制,创造了绿色奇迹。

  在中国防沙治沙作战图上,磴口县的位置十分醒目:黄河“几字弯”的“弯头”。磴口县与阿拉善盟交界处的刘拐沙头,是沙漠与黄河“握手”之地。磴口县西面是“进击的公牛”乌兰布和沙漠,东部则是“黄河九曲,唯富一套”的河套平原。磴口县是守沙要塞,更是治沙前沿。

  记者来到乌兰布和沙漠黄河岸线流沙联防联治攻坚区,看到沙丘上一排排麦草网格向远处延伸,形成一张巨大的“金网”,紧紧锁住了流动的沙丘。工人们正在种植梭梭幼苗,大家分工协作、配合默契、干劲十足。“我们在项目区开展阻沙入黄生态治理,进一步完善推广‘磴口模式’,采取工程固沙+灌木造林+退化林修复+森林抚育+农牧民利益联结治理模式。今年将完成退化林修复0.17万亩、新造林0.2万亩,逐年完成森林抚育9.98万亩。”磴口县防沙林林业管护中心副主任何文强说。

  春林初盛,青绿可期。

  指着不远处的一片树木,何文强自豪地对记者说:“你看,几年前我们种下的树苗有些已经长得比人还高。就像养孩子一样,我们对这里的每一棵树、每一根苗都有感情。”

  战黄沙,守家园,谋发展。一代又一代巴彦淖尔人“与天斗、与地斗”,在望不到边际的沙漠中闯新路。

  从20世纪50年代初期,当时的盟委、行署就带领广大干部群众开展大规模的植树造林。每到造林时节,大队人马来到沙漠和黄河岸边,吃住在沙漠、奋战在沙窝,掌灯砍条、月下栽树,到处红旗招展、热火朝天。经过十年苦战,终于沿乌兰布和沙漠东缘建起一条长308华里、宽30米~100米的防风固沙林带,沿黄河西岸筑起长20公里的防洪堤,基本上根治了流沙和水患对农田和家园的侵袭及破坏,也培树了“不畏艰难、负重前行,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继往开来、永不止步”的308精神。这一壮举,成为当时人类治理沙漠的典范并载入联合国治沙史册。

  从黄沙漫漫到绿意葱茏、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一代又一代防沙治沙人锲而不舍、久久为功,持续推进产业治沙、生态富民、绿色发展,“炼”出“一种精神传承、两山理念引领、三生共赢发展、四方主体参与、五域系统施治”的防沙治沙“磴口模式”。

  

科学治沙 筑牢屏障


  一片片草方格扎下,一条条防沙林带建起,一行行沙柳柠条平茬复壮……随着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打响、一项项部署的落实,我市各地在防沙治沙中不断展现新作为。

  黄沙与绿荫之间,是空间的交锋,也是意志的对垒。随着经验的积累和科技水平的提升,人们治理沙漠和荒漠化土地的能力不断增强。

  来到乌拉特后旗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走进林场深处,记者被眼前的景象惊艳:由沙柳、稻草、芦苇、蒲帘等材料做成的各式沙障在沙地上铺展绵延,成为阴山脚下一道独特的景观。

  “2023年,管护中心开展了工程固沙+造封飞+农民利益联结试验。工程固沙选用稻草、沙柳、石头、聚乳酸纤维沙袋等13种材料进行沙障固沙试验。通过对不同立地条件下沙障成本、固沙成效进行比较分析,总结探索科学的防沙治沙模式和方法。”西补隆林业管护中心主任杜永军说。

  新时代的治沙人用科技力量创造了沙漠里的绿色奇迹,用青春成就了“绿进沙退”的治沙伟业。

  20世纪80年代初起,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沙漠林业实验中心(以下简称沙林中心)做了大量对比实验,总结出窄林带、小网格、低耗水的农田防护林技术模式,并从磴口县推广至新疆、甘肃等地。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在适合的沙地栽种欧李、沙棘、金银花等经济植物,沙林中心又为磴口县成功树立了“靠沙吃沙”的样本。

  而乌兰布和沙漠中的光伏板,让科学治沙又有了一条新路径。

  光伏+生态治理,光伏板底下到底种什么?沙林中心经过多次实验,提出光伏+梭梭、光伏+柠条、光伏+四翅滨藜这3种低耗水、易推广、可持续、有效益的种植模式,为光伏+生态治理提供了示范。

  蓝天下,一排排光伏板吸收阳光转化为电能,板下一行行梭梭苗沐浴阳光努力生长。在乌兰布和沙漠综合治理项目区,板上发电、板下种植的光伏+生态治理模式已经成为防沙治沙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早在2015年,抓住新能源发展新机遇,磴口县开启了“借光治沙”之路。目前,全县已建和批复在建新能源装机达522万千瓦,光、林、草、药融合发展的光伏+生态治理面积达15.6万亩。

  “‘磴口模式’最大的特点就是科技支撑和地方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相当于‘前店后厂’,磴口是个巨大的试验场,实验成果全国共享。”沙林中心副主任张景波说。

  从“平沙莽莽黄入天”到“绿情沙意焕新颜”,40多年来,沙林中心的工作人员靠科技、毅力、勇气、坚韧,在乌兰布和沙漠中闯出一片新天地。

  2023年8月27日,三北工程研究院在这里揭牌成立,沙林中心全域47万亩属地将打造成全国防沙治沙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示范区,为“三北”地区精准治沙和三大攻坚区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示范样板。

  因地制宜,科学防治。2023年以来,我市当好黄河“几字弯”攻坚战排头兵,努力建设新时代防沙治沙模范区。按照“以水定绿、分区施策、因害设防”原则编制实施方案,将全市分为沙漠(沙地)综合治理区、阴山及阴山北麓生态综合治理区、河套平原建设区、湿地保护修复治理区4个区域,集中各类要素资源,打破项目行政界限,采取乔灌草结合、造封飞并举、带网片推进的综合治理措施,开展集中连片规模化治理。

  绿色,是沙海中最动人的色彩,是生命与希望的象征。围绕着乌兰布和沙漠边缘,一批批参与者誓将防风固沙进行到底,科学推进防沙治沙,续写着新的绿色传奇和新的绿色文明。

  

绿富同兴 点沙成金


  漫长岁月里,人与沙,从对峙抗争找到了相处的方式。沙里生“金”的致富故事不断上演。沙漠种植、沙漠养殖、沙漠旅游等立足沙漠光热资源的特色产业正在大漠兴起。

  在内蒙古巴彦淖尔蒙能能源有限公司10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磴口县85万千瓦子项目区,一片片蔚蓝色的光伏发电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公司工程部部长郭敏介绍:“项目区推行板上发电、板下种植,以抬高光伏阵列距地面高度1.8米、拉大阵列间距12米的方式,为种植灌草留足空间,实现光伏产业与生态治理有机结合。项目于2023年12月22日建成,今年1月21日全容量并网,运行周期内年均上网发电量可达17.5亿千瓦时,完成生态治理面积约2.6万亩。”

  如今,在乌兰布和沙漠连绵起伏的沙地上,整整齐齐排列着蓝色的光伏板,曾经最贫瘠的沙地和荒漠生长出无限生机。

  在内蒙古王爷地苁蓉生物有限公司,工人们将晾晒好的一根根苁蓉精选后切片,加工成一包包精致的苁蓉片茶。公司董事长魏均向记者介绍,每年四五月是苁蓉的收购季,再晾晒两三个月,达到七八成干后,进入车间进行营养成分的检测挑选,然后再精加工成苁蓉片茶、苁蓉原浆等。“公司年销售额可达3000万元,除了有经济效益,还能带动当地农牧民就业增收。”魏均说。

  育苗产业也改善了当地农牧民的生活。磴口县隆盛合镇公地村村民赵忠福从15年前开始种植胡杨。“起先要在温室大棚里繁育种苗,半年后在育苗袋内扦插种苗,在田地里培育3年后,再到平缓沙地里种植,3年成活率达到80%以上。”赵忠福说。15年来,赵忠福和管护工人们累计栽种胡杨25万株,不仅将大片黄沙地变为胡杨林,还通过国家项目支持、发展育苗产业等实现了增收致富。

  沙漠中,深松机、浇灌机等农业智能装备加速了有机牧草的生产。在圣牧有机牧场,智能装备不仅让奶牛吃得有机、住得舒适、身体健康、产出优质牛奶,还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作出了贡献。

  ……

  绿色成就产业,产业反哺绿色。

  在保护好生态的前提下,我市适度发展治沙产业,形成了生态光伏、肉苁蓉、酿酒葡萄、中药材等产业,产业治沙面积近90万亩。随着治沙产业日益多元化,我市在沙漠中探索出一条绿色生产链。

  从防沙治沙、与沙抗争到点沙成金、培育沙经济,传承发扬“困难面前不低头,敢把沙漠变绿洲”精神的巴彦淖尔人民,正续写着绿色发展、科学发展、促农增收的新篇章。

  

改良盐碱荒滩 唤醒“沉睡”土地


  田里麦苗青翠,有风拂过,泛起绿色波浪。望着随风摇曳的麦苗,五原县新公中镇村民张可义满脸笑意。“‘满眼一片白茫茫,寸草不生碱圪梁,年年辛苦都瞎忙,大片土地尽撂荒’,这是本地流传多年的顺口溜。曾经寸草不生的重度盐碱地,如今变成了米粮川。”他对记者说。

  我市位于黄河“几字弯”东北角的河套平原,黄河水奔流而下,哺育着上千万亩良田。河套灌区因此成为我国重要的商品粮油基地,赢得了“塞外粮仓”的美誉。但由于气候干旱、蒸发强烈、地势低洼、成土母质含盐量和地下水位较高等原因及长期不合理的耕灌制度,耕地盐碱化现象曾较为严重。数据显示,我市有652.23万亩耕地发生不同程度盐碱化,占全市总耕地面积的48%,占全区盐碱化耕地面积的29%。这是一笔“沉睡”的宝贵财富,是重要的潜在耕地资源。

  来自清华大学盐碱地区生态修复与固碳研究中心的研究助理田荣荣,从2018年至今扎根我市五原县,探索盐碱地综合利用。

  “盐碱地改良工程实施后,耕地质量明显提升,土壤全盐含量降低0.3%,保苗率提高20%以上。其中,重度盐碱地保苗率提高40%以上,作物单产提高10%~15%,农民人均纯收入提高10%以上。”田荣荣说。

  然而,盐碱地治理是一个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初期要用几年时间改善土壤质量和减少盐碱度,后期则需要更多时间进行物理改良、化学改良或生物改良。

  随着科技进步,盐碱地治理理念也在改变。“现在我们大力推广土壤改良剂和秸秆还田。这些举措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养分提升后,盐分也进一步降低。耐盐品种加上绿色生产配套技术,粮食生产由追求高产逐渐向追求优质转变。”五原县农技推广中心推广研究员李二珍说。

  为了改良盐碱地,我市又探索形成高标准农田+盐碱地改良模式,建立多元筹资机制,将盐碱地改良与高标准农田统筹规划、一体推进,通过上膜下秸、“五位一体”等技术,因地制宜改良盐碱地。

  “向盐碱地要食物”,这曾经是看似不可思议的“天方夜谭”。如今,盐碱地已告别贫瘠迎来丰收,昔日的盐碱沙荒地变身“新粮仓”。

  我市依托巴彦淖尔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这一国家级创新平台载体,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17家院校合作,聘请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为农高区战略顾问,共建河套灌区耕地质量提升技术应用推广中心、农业高效节水技术创新中心,围绕地力提升、盐碱地改良、面源污染防治深入开展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行引黄滴灌喷灌、水肥一体化等高效节水技术,推广土专家自主研发的便携式滴灌设备,建成7个节水示范园区、总面积20万亩;

  柔性引进院士专家团队,研究集成盐碱地改良技术模式10余项,5万亩试验示范项目成为全国样板区,盐碱地改良的市场化运作模式荣登“中国三农创新榜”;

  2023年12月,农业农村部公示首批整区域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名单,河套灌区入选其中的整灌区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试点。结合整灌区高标准农田建设,我市将实施整灌域盐碱耕地综合利用试点60万亩……

  一幅充满现代化气息的农业“新丰景”正在巴彦淖尔大地上铺展开来。

  

守护一湖碧水 共绘生态画卷


  4月,大地春意盎然。在乌梁素海,宽阔的湖面上波光粼粼、芦苇摇曳,鸟鸣声此起彼伏,蓝天映衬碧水,一幅祥和的画面。

  浩浩荡荡的黄河流经我市乌拉特前旗后平缓下来,在“几字弯”的顶部汇成293平方公里的乌梁素海。

  乌梁素海是黄河流域最大的湖泊湿地,承担着黄河水量调节、水质净化、防凌防汛等重要功能,也是我国北方多个生态功能交汇区、控制京津风沙源的天然生态屏障。

  如今鱼翔浅底、燕鸥逐浪的美好景象,让人很难相信这里经历了从“生态之患”到“塞外明珠”的重生。

  “乌梁素海问题在水里,根源在岸上。”

  自2018年起,我市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由单纯的“治湖泊”向系统的“治流域”转变,由“单要素”生态修复向“多要素”生态修复转变——

  在流域上游乌兰布和沙漠,大规模防沙治沙,防止沙漠继续向东侵袭;

  在湖区周边,推进乌拉山生态修复和乌拉特草原自然修复;

  在城镇和工业园区,建污水治理厂,提高中水回用率;

  在河套灌区,开展“四控两化”,即控水、控药、控膜、控肥、畜禽粪污无害化处理、秸秆资源化利用,农业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渐渐地,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好转。

  一面控污,一面造绿。实施造林绿化工程也是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修复的重要一环。

  在距离乌梁素海100多公里的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绵软的沙地之上种满杨树、旱柳、梭梭、沙枣等植物。在这里,满眼苍翠,鸟鸣声声。

  “以前这里全是沙子,刮大风时人都睁不开眼。”望着眼前由2万多亩沙地变身的林海,国营新华林场场长杜文化说起60多年来这里发生的巨变。

  上游治沙、湖区治水、山区修复植被……从生态系统整体出发,乌梁素海流域生态环境持续好转。现在,乌梁素海水质总体稳定在V类、湖心断面达到Ⅳ类,生物多样性稳步提升,鱼类种类由“十三五”末的21种增加到29种,每年约有20万只野生鸟类来湿地栖息繁衍,其中疣鼻天鹅数量近600只。

  土生土长的曹铁山买了一艘帆船,在这片“海”上干起旅游接待。随着生态环境变好,乌梁素海的游客多了起来,他的收入也逐年增加。

  如今,黄河“几字弯”上,山水林田湖草沙间,和美的巴彦淖尔生态画卷成为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有机统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