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十年来,由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组织河套水利行业员工、参与过河套灌区水利建设的各族干部群众、热心于河套水利文化的专家和学者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讨论 , 初步形成了“科学创新、吃苦耐劳、务实奉献、睿智豁达” 的河套水利文化理念 , 即河套水利人普遍认同的核心价值观。
科学创新是发展的动力。河套灌区每一次重大发展,都是依靠科学创新的推动来实现的。秦汉时期的牛耕技术应用,使得河套灌区农业蓬勃发展;晚清是河套灌区突飞猛进的发展期,根本原因是以王同春为代表的地商发明了土法测量技术,认识和遵循了河套灌区“西南高、东北低”的地形特点,实现了引黄自流灌溉。找到了“取水口”选定的方法,结束了引水困难和渠道淤塞的历史。采用了“梢轮口”的灌溉制度,初步做到了科学合理地利用水资源。创制了河套灌区独特的秋浇制度,较好的实现了生产与生态的和谐统一;民国时期,“三晋名士”冯曦编著的《包西水利辑要》,开启了大型灌区系统管理的序幕;以王文璟为代表的水利科技人员发明了“草闸”技术,实现了对水资源的人为管控。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通过“一首制”引水规划的落地,实现了从无坝引水到有坝引水的跨越;通过灌区排水重要性认识的提升,实现了从有灌无排到灌排配套的跨越;通过灌区节水续建配套工程的实施,实现了从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的跨越。历代水利先贤和现代水利仁人已将其超人智慧和创新精神凝结成一大批具有历史标记的水利工程,矗立在广袤的河套大地上,他们背后的故事口口相传,铭记在河套人民的心中,载入中国水利的史册。
吃苦耐劳是普遍认同的价值取向。在长期的水利建设管理过程中,河套灌区将能否吃苦耐劳作为衡量一个水利人是否合格的重要标准。晚清地商王同春终生参加体力劳动;在开挖总干渠、总排干等水利工程建设中,千千万万的河套人民用血汗与智慧创造了历史奇迹。在黄河水利文化博物馆里展示的各个时期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以及讲述“五级干部上前线,四级书记带头干,男女老少齐参战,全民大战总排干”的动人故事,始终是广大群众久看不厌的珍品。就是这种吃苦耐劳的价值观,引导河套人民用锹挖肩担的原始劳动方式,开挖渠沟长度6.4万公里,用1米宽、1米高的方式堆砌,可以绕地球赤道33.7圈,这是河套水利人与河套人民用辛勤与汗水筑成的精神长城。
务实奉献是水利人的价值追求。水利是一个艰苦的行业,河套水利人能够一代接一代地坚守在水利行业上,就在于他们养成了“务实奉献”的价值追求。王同春个人投入千万两白银开挖的渠道,无怨无悔地投入指导永济渠的疏浚;杨米仓、杨满仓、杨茂林、杨春林两代四人,为了开挖杨家河接续奋斗;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一批来自清华、北大等著名院校的学子扎根河套无私奉献;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总工程师陈靖邦踏遍河套灌区的每一条山川,熟悉每一粒石沙。许许多多的感人事迹,使全社会对水利事业、水利人肃然起敬,让热爱祖国、爱岗敬业深植于每一名水利人的心中。
睿智豁达是水利人鲜明的性格特征。河套水利人的睿智,主要表现在大智若愚,深谋远虑,利用一切资源办成、办好水利事业。如王同春在开挖义和渠时,先高价购买了濒临倒闭的“隆兴昌”商号,再义务筹建五原县城,之后才开挖义和渠。通过义和渠从黄河漂流运回自宁夏采购的椽檩、木材及义和渠沿途建造的砖窑烧制的砖瓦用于建造五原县衙。县衙建成促进隆兴昌集镇商贸繁荣,激活了“隆兴昌”商号,最后通过商贸的收益反哺水利,形成良性的经济循环体系;还比如河套灌区水利规划与发展采取了这样的科学路径:“连环渠”开挖构想→“四首制”探索→“一首制”跨越。这些为世界同行称道的成功案例,无不闪烁着河套水利人的智慧光芒。
一大批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水利职工,至今仍居住在土坯砌筑的家属房;渠堤岸边至今仍有不少夫妻段点;河灌总局原副总工程师刘承业毫不懈怠地投入倾心热爱的水利事业;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的青年科技人员徐宏伟在信息化技术上颇有建树,自治区水利厅多次选调都予以婉拒,一心一意投入到河套水利信息化建设。
正是这样的文化理念,造就了河套水利人敢想敢干、苦干实干、干成干好的动人篇章:上世纪筑就的黄河三盛公枢纽工程、红圪卜扬水站至今在黄河流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新世纪初申报的“二黄河水利风景区”入选“水美中国”首届国家水利风景区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名单,2019年河套灌区进入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名录,向国内和世界展示了河套水利文化的巨大价值。
(作者单位为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