渠边上的人家
发布时间:2024-04-24 11:45:34 文:鄂晓玲(临河) 编辑:乔萍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春风吹开了大地,却吹不散曾经的记忆。春日的暖阳唤醒了冰河,在波涛拍岸声中,柳枝绿了,小草也出来了,我不禁又想起了曾经居住在渠边上的那些日子。

  我决定再到那里看看。从金源桥往西,印象中那高低不平、泥土飞溅的渠陂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条宽阔平整的柏油马路。路的一侧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另一边则是鸟语花香的休闲公园。很快就到了旧居附近,但是眼前的景象与之前的环境却是大相径庭。站在马路边,努力地回忆着,终于在原有建筑物的参照下确定了我们之前居住的大概位置。这时,一个迎亲的车队从我眼前驶过,我似乎又回到了那个渠边上温暖的小家。

  那是上世纪80年代的冬季,一个艳阳高照的日子,一辆军绿色的212吉普车颠簸着行驶到盟委汽修厂便停了下来,一条渠挡住了它的去路,而再往东去,那窄窄的渠陂上只能步行。车子停稳后,一位身穿蓝色西裤、紫红色棉袄,身形娇小的新娘被众人拥簇着从吉普车上走下来,她的脸庞被领口处露出的红色毛衣映得更加红润。伴随着一阵阵鞭炮声,浓浓的硝烟和着渠陂上的尘土,像云雾一样,在人们的脚下升腾、落下、再升腾。那一年,21岁的我,就这样在众人的前呼后拥下,茫茫然中,深一脚浅一脚地跨进了渠边上那间属于我的新房。

  公公婆婆家的平房是原盟宾馆的家属房,就在渠边上。房子面积虽然不小,却住着公公婆婆和四个孩子以及将近80岁的外公,所以根本腾不出房间给我们作婚房。于是,公公婆婆在凉房旁边盖了一间十来平方米的南房,给我们当婚房。小南房紧挨着渠,窗户正对着渠陂,夏季鸟儿鸣翠,秋天虫儿呢喃,傍晚有人窃窃私语,整日都很热闹。那时,渠的两边有很多平房,大多是各机关单位的家属房。

  这条渠就是北边渠。它东西横贯整个城区,沿途以马拉沁桥为中心,两侧每隔一段便设有或宽或窄的简易小桥。北边渠也曾供水于周边农田,也曾是孩子们最喜欢的地方之一。住在渠边上的人家,男孩子恐怕没有几个能幸免被家长从渠边上提着耳朵拎回家打屁股的。因为水源充足,水渠两边有很多高大的柳树,有些地段还有茂密的芦苇。一些柳树生长年代已久,上面部分已经枯萎,又从树的底部发出来很多新的枝条,那一丛丛的柳枝生机勃勃。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北边渠不再承担灌溉使命,慢慢地变成了一个垃圾场,加之渠陂远远高出住宅区,给生活在渠两边的人们带来了诸多不便。炎热的夏季,渠陂上垃圾遍地,污水横流,蚊虫泛滥,大家根本不敢开窗通风。每遇下雨,雨水必定会从高处涌进院子里。大雨过后,院子变成汪洋,全家人就要总动员,提着桶,端着盆,一点一点地把灌进院子里的水清理出去。年复一年,渠边上的人家对这样脏乱差的生活环境怨声载道。

  随着城市的快速发展,居住在渠边上的人家终于迎来了特大喜讯:政府将征拆北边渠两边的平房,利用北边渠打造城市园林水系景观带,改善市民的生活环境。人们欢天喜地,奔走相告。随着征拆工作的推进,大家纷纷选择了新的居住地。

  站在路边,我看到我们曾居住过的地方已经改建成一个很大的便民市场。而马路这边,一座全新的全民健身中心大楼拔地而起,楼后便是景观公园。走进公园,一条景观渠弯弯曲曲,有些地段以旧渠为基础顺势而行,各种造型别致的小桥连接着两边的绿化林带。渠的两边,各种绿植已经开枝散叶,生机盎然。小广场上设置有多种健身器材。色彩鲜亮的儿童活动区内,孩子们愉快地玩耍着。几位老人在凉亭下聊得热火朝天,走过去和他们攀谈,得知他们也曾住在渠边。大家聊着北边渠翻天覆地的变化,遗憾自己的父辈没有看到如今美丽的北边渠。

  春天是多情的,跳跃在树冠的鸟儿、微风中起舞的柳枝、缠绕在树干上日渐发绿的藤蔓,婀娜多姿的它们一边伸着懒腰一边向人们微笑致意。春风像是调皮的孩子,摇一摇路边的树,便叶绿花开,吻一吻地上的草坪,就有了一片片生机勃勃的绿洲。沿着蜿蜒的小路继续西行,远远地便看到了马拉沁大桥。这座架在北边渠上的主桥见证了这条渠的变化,也见证了这座城市的发展。桥上,车水马龙;渠边,欢声笑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