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查儿子的作业,语文老师留了一道仿写的题,例句是这样的:“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儿子是这样仿写的:“温暖的春风吹拂着我的脸庞,那是春天的呼吸吧?春天的小雨,淅淅沥沥,那是春天的汗珠吧?柳枝随风舞动,那是春天的头发吧?燕子在电线上叽叽喳喳地叫,那是春天的笛声吧?小花一点一点地绽放,那是春天的腮红吧?”
读着这些诗一样轻盈、柔软、妩媚、动人的句子,心瞬间变得舒展了。春天,原来根本不用寻寻觅觅,它就藏在笔尖下,涌动在心田里。
“春”,是温和与美好的代名词。春花、春水、春草、春阳……这一切蓬勃与欣欣然,构成了整个春天。
春天,是能撩人的,也是能触动和点燃情思的。随手翻开的唐诗宋词里,春的倩影,春的足迹,春的样貌,甚至是她的一颦一笑,都被汉字定格,在唯美的意境里粲然摇曳。“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是钱塘湖早春的景致,充满了生命复苏的张力。“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江南小巷深处的春日生活,在烟火世俗之外,氤氲着淡雅与诗意。“春山多胜事,赏玩夜忘归。”这是追随着春天的召唤,在旖旎春景里流连忘返的醉人记忆。
连诗人也说,不要去寻找春天,春天就在我们心里。《鹤林玉露》一书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尼姑趁着春季到来,离开尼姑庵去寻找春天,却一无所获。归途中遇到一棵梅花树,突然意识到春天原来就在自己身边,有种“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之难”之感。尼姑一下就顿悟了,于是写下一首《悟道诗》:“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遍陇头云。归来笑拈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整日穿着芒鞋在陇头上到处寻觅,劳心费力,却找不到理想中的春景。无可奈何地回来,随手拿起一枝梅花,含笑闻着花香,却发现眼前早已是春意盎然。短短28个字,却道破了生活的真谛、人生的真谛。
春天的蓬勃,于迟钝之人而言,大概只有绿树成荫、繁花成海之时才感觉得到。而对于那些张开了心灵的“第三只眼”、敞开了“第六感官”的人,春天无处不在,就像那位尼姑,就像我九岁的儿子。我所在的小镇眼下春意仍浅,但儿子却写下了春天美丽的样子。是联想也好,是想象也罢,可若心里没有春天,他何来斑斓的联想、灵动的想象,又怎能写下叫我自叹弗如的诗一样的句子?
春在心里,生命和心灵就会自动觉醒。春在心里,每一枚文字经过春的酝酿、洗礼,早早晚晚都会在平仄里发芽。春在心里,俯仰之间,天朗气清,辽阔坦荡。春在心里,怀揣梦想,勇毅前行。就算路途之上荆棘遍布也无妨,因为春天给了心灵披荆斩棘的勇气、力量和信心。
天真的孩童用他纯净浪漫的抒写,把春天诉诸笔端。他不知道,那些令人眼眸发亮、怦然心动的汉字,已经把春天留住。
栉风沐雨的世人啊,当春天悄然来临,若有闲情雅致,不妨约三五好友,赏春花,踏春泥,嗅春芳,沐春阳。若没时间,见缝插针,择一处宁静,在融融春日里,把春天播种在心里。这一粒春天的种子里,有柔软的诗心,有温情的善意,有慈悲的情怀,有笃定的自信,有满满的期待。拥握着这一粒种子行走,无论走到哪里,都是欣欣向荣、春意盎然。
来吧,此时,此刻,请把春天播种在心里,让它带着祝福抽枝展叶,绿意满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