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天赋河套
那片林
发布时间:2023-11-27 10:06:22 文:张介国(临河)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从巴彦淖尔市市中心出发,驱车上临份路,约三十公里处,路东有一较大海子,碧波荡漾,芦苇丛生,野鸭游弋,它就是乌兰图克班禅召海子。东面与它毗邻的是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远远望去,树木绰绰,满眼苍翠,像静卧的一片绿洲。

乌兰图克镇是我的家乡,是临河区的一个大镇,多年的明星乡镇,土地肥沃,人口多。新华林场就坐落在团结村,与我所在的新义村只有一河之隔。林场很大,比我们村要大。小时候,交通工具欠缺,信息闭塞,我是骑着二八大杠往返这两地的。上世纪90年代的林场,并没有现在这般生机盎然,春秋大风飞沙走石,夏日绿色深处也现荒芜。我见证了这里的发展和变化。国家政策的坚定不移,一代又一代林场人的努力和守护,沙丘慢慢在消失,碱滩长出梭梭,树木成林……

人们一说起河套,就是平畴沃野,完美无缺,其实并不这样。河套大地的每一次嬗变,都是国家大量资金投入和劳动人民勤劳付出的结果。曾经的河套大地,有很多绵延的沙丘、成片的碱滩、排水的海子。但随着国家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科技水平的日新月异,以及人民群众对土地改良的矢志不渝,曾经那些荒芜的土地大多变成良田。沧海变桑田,已不再是神话。

新华林场成立于上世纪60年代,就坐落在一片沙丘上,是“三北”防护林体系里众多林场之一,也是临河区最大的林场。成立之初,环境恶劣,生态脆弱,是一片名副其实的不毛之地。如今,60多年过去了,在国家的不断投入下,在一代又一代林场人坚持不懈的努力下,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这片土地上,成功种活了430万株树木,森林覆盖率达到了惊人的65%,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是祖国北疆治沙造林的生动写照。

如今的新华林场,树木葱茏,植被繁盛,水面辽阔,道路通畅。春来鸟语花香,秋去雁声不绝。而优良的生态系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野生动物在此落户安家,给这片土地注入了勃勃生机。周边的几个村落,像襁褓中的婴儿,安宁地休憩在它的身旁,十分和谐安好。林场人将现代科技融入造林工作,迈着自信的步伐,继续坚守着“绿色梦想”。

看到林场大门口“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这几个鎏金大字时,我心中顿时涌出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