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河区:文明新风扑面来
发布时间:2023-09-12 09:54:00 通讯员:王辉业 文/图 编辑:雷丽娜 来源:巴彦淖尔日报

  红白事比阔气、讲排场的少了,喜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多了;铺张浪费的少了,省吃俭用的多了;打麻将、打牌的人少了,生活方式文明健康的多了……当下,“请客不收礼、节俭办宴席、婚事新办、丧事简办”的全新生活方式正在临河区蔚然成风。

  近年来,临河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乡村全面振兴为目标,从理念转变、内容创新、制度完善等层面不断探索自治、法治、德治新路径,提升群众道德素质,破陈规、除陋习、树正气,让移风易俗入眼入耳,让文明道德入脑入心。如今,阵阵文明新风犹如扑面而来的春风,吹进群众的心田。

0911005_001_01_s.jpg

美丽乡村

  “现在的新规就是好,一场事宴就为我省了3万多元,也避免了铺张浪费!”西海村五组村民田来义说,“办事宴的前几天我就到村里的红白理事会报备,按照制定好的章程操办。”为遏制婚丧嫁娶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西海村村民需提前三天向红白理事会申报举办时间、地点、参加人员及范围,桌数不能超过20桌,饭菜不超过588元,酒水不超过50元,香烟不超过20元。同时,取消了乔迁宴、生日宴、满月宴、周岁宴、升学宴,鼓励村民带些土鸡蛋、红公鸡、大鹅去看望亲戚,拉近距离,增进感情。

  如今,临河区在全区9个乡镇151个行政村全部成立了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酗酒赌博等陈规陋习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各行政村结合本村实际制定了具有约束作用的村规民约,让村民熟知内容和意义并自觉遵守,成为乡村治理的有效手段,为推动农村移风易俗、促进农村社会风气持续好转发挥了积极作用。

  每当夜幕降临,八一乡八一村的村部广场便会响起欢快动感的音乐,村民们纷纷走出家门,随着音乐节拍舞动起来,歌声、笑声、音乐声此起彼伏。八一村五组村民马爱英农忙之余都会到广场和大家一起跳广场舞。“刚开始也不敢学,觉得农村人不适合跳舞,还怕别人说三道四,纠结了很多天,最后勇敢迈出了第一步。没想到这一步迈出去,就一发不可收拾。现在无论干活儿多累,我都会去跳广场舞。”说起跳广场舞,马爱英打开了话匣子,“跳舞好处太多了,锻炼身体就不用说了,自从开始跳广场舞,我基本都不去打麻将、打牌了。”

  随着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蓬勃开展,临河区把移风易俗作为文明村镇评选的重要条件,建立奖惩机制,打造了一批移风易俗工作突出的文明村镇。截至目前,临河区共创建全国文明乡镇1个、文明村2个,自治区级文明村11个,市级文明乡镇1个、文明村28个,临河区级文明乡镇5个、文明村50个,文明乡镇比例达到78%,文明村比例达到60%。

0911005_001_02_s.jpg

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一座座农家院落整洁宜人、一条条水泥路平坦干净、一排排果树郁郁葱葱……每天一大早,家住狼山农场十一分场的老党员李亮就拿着扫帚把房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现在村里的环境和卫生都保持得挺好,人们素质也提高了,大家都自觉爱护环境,在村里生活可比在城里舒服。”李亮说。

  近年来,临河区把整治农村人居环境作为移风易俗工作的重要抓手,通过整合资源,强化各项举措,努力补齐乡风文明建设和影响农民群众生活品质的短板,引导广大农民自己动手建设美丽家园,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受益者、参与者、建设者。各乡镇、农场通过开展文明村镇、干净人家、美丽庭院等创建活动,引导广大农民养成健康文明习惯,自觉抵制陈规陋习。临河区151个行政村和22个农场分场全部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各村建立以村规民约、“门前三包”、契约化管理为主要内容的治理模式,通过设立党员积分超市、垃圾分类兑换超市等方法,充分调动农户参与积极性。

  狼山农场三分场老党员崔福渊每个月都要到积分超市核对自己的积分。崔福渊说:“这个积分兑换超市挺好,不仅能保持环境卫生干净,还能兑换暖壶、肥皂、毛巾、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一举两得。”现在,狼山农场的11个分场都开设了积分兑换超市,农工参与辖区内各项事务累计积分,干得越多积分越多,兑换的奖品越丰厚。小小积分“兑”出了群众发展的热情和激情,也“兑”出了乡村振兴的新风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