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海中一条条小河蜿蜒在记忆的河床上,那是沵迤的河套平原上一道道环绕田畴、小镇的彩带,为葱茏的大地吟哦生生不息的乡愁、乡音。
如今纵横交错的河流只能被限制为渠了,因为人工开凿的渠里,没有了青蛙的藏匿之所,强硬的混凝土结实地捍卫了渠坝的坚固,水的任性与莽撞被制服后,讲究了秩序,顺应了规则。
这些大大小小的水系,源于总干渠的供给。总干渠俗称“二黄河”,而总干渠的水源于近临的黄河。
“河套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水是河套富甲一方的生命之源,而总干渠是河套人用血汗开挖疏通的一条生命通道。
春夏秋冬四季,我都会在总干渠两岸独自散步。数年来,我见证了这条渠四季不同的景观及周边环境的变化。我常常倚在护栏上,俯视渠里缓缓流动的水和堤岸边疏密不等的芦苇。它今天的秀丽,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沧桑。每个河套人都不应该忽略这条横贯河套大地的水渠对河套农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1958年11月,巴彦淖尔全民总动员开挖总干渠,历经十年之久,总干渠全线完工,成为河套灌区输水大动脉。
随着生态环境的日益改善,人们渐渐认识到总干渠不止于输送水源的价值,它在文化旅游、休闲娱乐等方面也有着不可或缺的资源优势,于是在总干渠南边,开发建成了黄河河套文化旅游区。
旅游区总面积35.2平方公里,紧邻总干渠,堤坝上的芦苇是原生土著。每到春天,一些候鸟陆续飞来,有红嘴鸥、白天鹅、灰鹤、赤麻鸭等,这些迁徙北归的候鸟,一会儿在水里嬉戏舞蹈,一会儿又钻进苇丛。蒹葭苍茫的水域,始终是候鸟停靠的驿站。
在北方,有水的地方,就有芦苇择水而生。总干渠两岸狭长的水域,或稠密或稀疏的芦苇,每到夏季碧绿摇曳倒映水中,酝酿出富含水墨景致的诗情画意。宋代张致远感叹:“三寺楼台烟雾里,一川芦苇画图中。”宋代彭汝砺诗云:“芦苇潇潇吹晚风,画船长在雨声中。”
总干渠水流不急不缓,静水深流,随道而行从容淡定。在老子那里,“道”不仅有天之“道”,地之“道”,君子之“道”和君主之“道”,而且还有大道——像水一样,柔弱而不争,养育万物,汇容百川。
正如黄河一路走来,汇集众多支流,纳百川而成一水。当年的李白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之丹丘的颖阳山居为客,三人登高宴饮,来了一次酣畅淋漓的抒发。诗人已去,但诗风一直没被时光淡化,依然在这浩渺的黄河水波上翻滚。因此,每每驻足于黄河岸边,总要翘首西望,那如烟的河水从银河里一跃而下,势如破竹,滚滚东来……
我们的祖先选择了这里逐水而居,创造了灿烂的黄河文明及黄河文化。巴彦淖尔的农耕文化是黄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都与黄河水息息相关。黄河水滋养着河套这块肥田沃土,输入总干渠的水,成为网状水系,遍布巴彦淖尔大地。巴彦淖尔人对黄河的敬畏,浓缩成勤劳的汗水,与黄河水一同融进这片平阔的原野,收获希望、创造幸福。
河套平原农牧业产品优质、有机,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人们对精神文化的需求日益多元。二十一世纪以来,巴彦淖尔对环境的治理、绿化、美化取得了相应成效。一个地方有山,就有了仙气,有水就有了灵气,而围绕水进行的湿地开发,成为巴彦淖尔的亮点景观之一。
总干渠为旅游区源源不断输送生命之源,旅游区的原生树木品种单一,杨树、柳树最为常见。随着旅游区建设的逐步完善,油松、樟子松、云杉、桧柏等常绿乔木相继在这里亮相。这些树木为北方的冬季撑起了一袭绿意,使原本苍凉的景观有了浓度和想象。还有国槐、白蜡、垂柳、刺槐、丝棉木、新疆杨等落叶乔木也先后入驻,形成了错落有致的景观。树木之间俯仰生姿,极大地丰富了人们观赏的层次感。
我喜欢在树木之间光滑的小径上漫步,聆听叶片间鸟雀们叽叽喳喳的辩论会。这样的休闲时光,适应一个人对景物的专注,即使一株草,也能发现其自身的生态价值。
旅游区的丁香、玫瑰、连翘、金银木、珍珠梅各领风骚,给旅游区的四季分别带来一抹色、一束光、一缕香,在晨昏交替、万物唯静的时光中,装饰着每个亲临者的情感空间。
每到5月,嫩生生的苦菜冒出了芽,因土壤中水分充足,苦菜几天就袅袅婷婷立于渠边、草丛旁。随手拔一些带回家,清水冲洗后,开水里烫一下,那绿色如翡翠一般,滴入少许芝麻油,放点盐,吃得口齿生香。其实品味的不单单是一碟野菜,而是一个季节浸染沉香的美好时光。
总干渠的北边,自然生态的原貌保留的多一些,比如北边高大茂密的沙枣树,古老的枝干粗粝弯曲,树体的皮纹像龟裂的河床,没人考证它们的历史,但它们早已成为一个庞大的家族,盘踞在总干渠的堤岸上。
每到5月,沙枣花争先恐后闪亮登场了。这里的沙枣花开得自信、得意,香味浓郁。总干渠的水给予它们足够的养分,沙枣树庞大的根系早已从泥土扩张到水域,以此维护一个大家族的营养需求。从南向北望,一棵棵的沙枣树连成一道视线难以穿越的屏障,一树一树的沙枣花释放出来的香气,被风带走,传送到春天的每个角落。
而旅游区里的花都是有秩序的。虽然一些树木失去了自由泛滥生长的无拘无束,但修剪过的花草树木更加端庄有型。从小家碧玉到大家闺秀,没有裁剪修补,哪会品优出众。因此人为干预未尝不是一件好事,我们来到这里,无非也是对自身的心灵多一些修补,让平庸的生活沾一点儿花香,多一些鸟鸣,潜藏在内心深处的诗情画意被这一泓清水托举出来,并能以平和的方式与自己交谈,如这水一般,对生活多一些理解和包容。或许我们狭窄的人生通道会加宽,心境也会落下风雅之趣,为自己寻找到更为突兀但并不陡峭的延伸高度。
气候寒冷时,总干渠边的行人少了许多,偶见三两人都是疾步行走锻炼身体。冬天的渠水早已结成冰,背着一大袋子树叶的老人,涉冰而过,去往北边,取道直接,避免了绕行的脚步。冰面上有喜好滑冰的孩子们,燕子一样掠来掠去。
老子在《道德经》中,借水阐明“天下莫柔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站在金川大桥上,俯瞰总干渠,除了感谢它造福一方的贡献,还应感谢它给予我们的人生启示。